(20)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深入实施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依法有序地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八大水系及杭嘉湖、宁绍、温黄和温瑞平原河网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抓好造纸、化工、建材、医药、皮革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加快水污染控制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对大气污染、固体物污染、噪音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大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监管,推广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处理方式,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积极推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林相质量。
(21)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继续推进优生优育工作,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七、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
(22)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省属国有企业为重点,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规范化公司制改造,全面完成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出资人制度,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大力支持和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加速发展。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23)建立健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先导,以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重点,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区域合作和国际经济竞争,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综合运用有利于节约要素资源的差别化价格调节机制和财税调节机制,推进产业优化重组,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全社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减轻污染物排放。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各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4)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继续巩固和发展商品市场优势,大力推进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交易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品市场,打造若干区域性、国际性贸易中心。深化金融改革,把地方性金融机构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安全的现代金融企业。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继续做好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工作,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增强“浙江板块”的影响力。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建设“信用浙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治制度。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25)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基础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切实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投入,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管好政府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健全协调配套的企业投资行为监管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网上审批系统,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公共事业体制转换。建设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制度,加强行政应急机制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公务员管理和培训制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运作效率。
(26)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优外贸、做强外资、做大外经,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一般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更好地发挥进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引资平台,继续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跨国并购、海外上市,大力引进对我省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承包海外工程,开展国际劳务合作。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强化我省境外重要物资保障。积极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和协调职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外贸“大通关”建设,加快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保障境外投资的合法权益。
(27)加强国内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浙沪、浙苏主要城市的市场互通、产业互补、设施共建、信息共享、环境共保,加强长三角金融合作。积极参与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的实施,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深化与东部沿海省市和港澳台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在省外投资创业,建立粮食、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加工基地,充分利用省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发展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鼓励跳出浙江发展浙江,鼓励浙商回乡投资创业,积极引进国内先进企业,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良性互动。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2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坚持不懈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推进文明素质工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坚持和发展浙江精神,增强全省人民的精神动力。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繁荣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点、浙江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振兴浙江学术为目标,大力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全面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通过从政道德教育、廉政文化建设、诚实守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村镇、行业、单位、家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为载体,深化“双建设、双整治”活动,扎实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29)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扶持和推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精心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跃基层文化,提高文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加强不可移动文物、重要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管理职能,发展文化行业中介组织,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文化传播主体建设,实施集团化、品牌化战略,支持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具有浙江优势和特点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动漫、艺术品经营、文体用品设备制造等文化产业,发展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主体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培育文化产品著名品牌。大力发展民办文化产业,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互联网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30)建设科技强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科技强省的核心内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优化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努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功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鼓励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继续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公众的科学素养。
(31)建设教育强省。着眼于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扩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向均衡和优质转变。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多层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稳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加强高教园区建设。以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
(32)建设人才强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把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造就一大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从整体上提升我省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创新人才管理方式,拓展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才库,通过专家论证、决策咨询、技术评估等多种形式,有组织地加强与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人才公共服务,打破各种限制,促进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创业。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评价、选拔、流动、激励等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脱颖而出的环境。
(33)建设卫生强省。把公共卫生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等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一批现代化医疗机构,进一步提升卫生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艾滋病、性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加快传统中医药现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