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民走出国门谋发展的步伐日渐加快。目前,全省各地农民累计劳务输出15万人,仅去年就有近1.2万人,现仍有近3万人在国外就业,另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农民到10多个国家经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民走出国门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劳务派遣,有的是海外经商,有的是出国研修……但他们“留洋”的结果大同小异:赚到了“洋钱”,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本报连线4位“海归”农民,听他们谈“留洋”的经历、收获和心得。
带着梦想走出国门
人物:象山县丹东街道河东村村民余美琴。
经历:2002年通过劳务输出,在塞班岛一针织服装企业打工3年,今年10月底回国。
余美琴家境并不宽裕,中学毕业后在针织厂打工贴补家用。2002年6月,她看到象山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招聘熟练针织女工到塞班岛务工的广告。“当时就动了心,国外工资比这里高,还能圆出国梦。”第2天,余美琴报了名,和40多名姐妹一起通过了招聘考试。
公司帮她们办了护照、签证,指导她们与塞班企业签订了合同,并请来老师讲授在国外生活、工作的经验。出国期间,公司还经常打来电话嘘寒问暖。
出国3年收获丰硕。余美琴说,这几年不仅攒下了数量可观的美金,遍览塞班岛的美丽风光,还在国外企业学到不少实用的针织技术,由单一的“拷边”工成了针织技术多面手。为学到更多新技术,去年10月合同期满,余美琴主动向企业提出了续签1年的请求。“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出国。”余美琴说。
1988年以来,象山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选派赴外的针织工、渔民、建筑工、电子工等劳务人员近万人次,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毛里求斯、斐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留洋”经历终生受益
人物:平湖市新仓镇农建村村民许亦文,现为茉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
经历:1997年至2000年,受公司委派,到日本广岛县上下町松冈株式会社进修3年。
茉织华公司是家日资企业,从10多年前开始,每年都要选拔一批员工赴日进修,至今已派出近200名,许亦文是其中的一位。
刚到日本时,小许心里有些紧张,生怕不能适应日本企业的工作。第一年,小许被安排在生产流水线上从事缝纫工作,日本同事的严谨态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平时,小许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日本同事都会毫无保留地指导她,帮她分析技术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许的缝纫技艺大有长进,无论质量还是速度,都有明显进步。
后来,小许被抽调进入企划部门工作。在日本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她很快掌握了电脑绘制样书、熟悉产品封样等一系列流程。小许说:“在日本企业的锻炼让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能,还学到了不少高科技知识呢。”
在这3年里,小许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掌握了日语,还熟悉了异域民俗风情,收获良多。回国后,她被“提拔”到公司企划部门工作,“留洋”所获的知识让她终生受益。
多学知识外出闯荡
人物:富阳市新桐乡程坟村村民汪玉林,现为杭州富兴集团董事长。
经历:1997年开始多次闯荡欧洲,在比利时、德国、希腊、土耳其等地开设多家废塑料回收公司。
1997年,看到富阳许多造纸企业从欧美进口废纸,而牵线搭桥的是国外一些废纸供应商在中国的贸易办事处,汪玉林顿觉眼前一亮:这不是赚钱的好机会吗?
当年秋天,汪玉林怀揣2000元美金,独自踏上了闯荡欧洲之路。刚下飞机,不懂英语的汪玉林便傻眼了,约好接机的人没来接他。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给汪玉林很大刺激。回国后,他参加了杭州商学院的英语会话和国际贸易知识培训。此后,他又多次去欧洲了解行情,1998年在比利时开设了东方再生资源公司。
汪玉林说,外出创业不能怕担风险,但也不能盲目,对市场行情一定要有深刻了解。农民走出国门创业不易,要懂点外语,哪怕是最基础的口语。对当地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商贸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多多了解。还有一点,无论是外出就业还是做生意,一定要讲诚信,才能得到“老外”的信任。
培训指导不可或缺
人物:浦江县浦阳街道联盟村村民朱慧芳。
经历:今年4月赴新加坡打工半年,正准备第二次出国。
11月10日,刚从新加坡打工回来不久的朱慧芳,又来到县境外劳务窗口,想再次出国打工。她说:“第一次出国感觉很好,这次想干得更长一点。”
朱慧芳一直在服装厂打工,看到这几年身边一些小姐妹到日本、新加坡打工,不禁怦然心动。去年8月,看到县劳动部门发布的出国劳务信息,朱慧芳报了名。不久,朱慧芳被新加坡一家服装公司录用。朱慧芳说:“报名后,我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劳动部门和县境外就业服装培训基地提供的免费培训,给了我很大帮助。”今年4月初,朱慧芳与10多个姐妹一起赴新加坡“打洋工”。
结束半年的“打洋工”后,朱慧芳回到家乡。谈起国外的工作,朱慧芳说:“车间都是流水线生产,设备很先进,一人一道工序,都由电脑控制,效率非常高。我幸亏出国前培训过,否则肯定手忙脚乱。”
这一经历也增强了朱慧芳赚“洋钱”的信心,她深有感触地说,劳动部门不仅提供信息、培训,还在生活上处处指导,让我们知道在国外怎么寻求帮助,这些实在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