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核心提示
“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光会让他们失望……”在13岁天津网瘾少年张潇艺的遗书里,他用了这样极端的字眼来形容自己。去年年底,他从24层的高楼顶上跳下,继而引发了一年后63名家长、20多个网络游戏受害家庭对网络游戏产业的集体诉讼。
随着11月初网络防沉迷系统在11款网络游戏上的正式运行,针对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的讨论再度升温。本报和共青团杭州市委青少年服务热线的志愿者以及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学生们一起,对此做了一番深入的调查。调查发现,部分家长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与孩子沟通不足以及对上网反应过度,反而导致青少年用上网来逃避现实。
【现象】
“我要跟儿子
脱离父子关系”
“我儿子教不好了,我已经打算到报上去登个声明,要跟他脱离父子关系。”在共青团杭州市委青少年服务热线里,从湖北来杭州工作的张先生打进电话,他一边讲述儿子的种种“劣迹”,一边急切地向志愿者求助,“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啊,这可是我最后的希望了。”
张先生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今年年初,张先生发现儿子跟几个社会青年走得很近,不仅一起打架、喝酒,还有一天被父亲发现偷偷躲在厕所里抽烟。“那些朋友都是在网吧里结交来的,还说打游戏的时候可以并肩作战,我看那都是一群小流氓。”张先生怒气冲冲地说。
因为儿子考上了高中,张先生特意给他配了台电脑作为奖励,没想到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每天一放学,儿子就关起门来上网打游戏,有时到凌晨一两点钟还不睡。作业只是草草应付,连吃饭也心不在焉。开始的时候,张先生只是严厉地骂几句,但作用不大,张先生后来干脆把电脑主机搬到单位去了。然而开家长会时,老师揪出几个孩子说,前几天在网吧里逮到他们在玩游戏,儿子居然也在其中。这让张先生很气愤:“我14岁的时候就帮家里干活,一个人走几公里的山路,还要挑水、砍柴、喂猪。他现在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做,我只求他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可就在他痛诉“革命家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过儿子之后,他又一次在网吧逮住了正聚精会神玩游戏的儿子。由于孩子的“屡教不改”,痛心疾首的张先生情急之下说出了“要脱离父子关系”的话。
在与家长、孩子的几次面谈之后,志愿者发现,孩子的确有错误,但根本原因并不在孩子身上,反而是家长教育严厉,要求过高所致。这位家长一直以自己过去如何懂事,来对比自己的孩子,并且给孩子设定了今后的生活目标。孩子坦言,他已经不抽烟,不太打游戏了,但父亲老是要他一下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他办不到,就干脆放弃不听了。
【调查】
85%的网瘾案例属于家长“乱下定义”
“他们说我上网成瘾,我就上网成瘾吧,这样他们就管不了我了。”还没等热线的志愿者详细询问,仙居的一位少年就等不及地承认“自己是上网成瘾”,既然“都上瘾了,你怎么能不让我上网呢”,他把这当作应付父母最好的“挡箭牌”。也就是这个原因,父母们拿他没有办法,头痛不已。
“这属于典型的家长和孩子没有沟通好的个案,”杭州市青少年服务热线的杨迪老师评价说。经过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孩子根本没有上网成瘾的表现,只是将电脑当成消遣的玩具,最多也只属于不合理使用网络的范围。在没有理性判定孩子是否上网成瘾之前,就给孩子贴上了“网瘾”的标签,家长们的反应似乎有些过激了。而类似的个案,在热线所接受的个案中占到了85%以上。
据介绍,杭州市青少年热线电话自去年开始接受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个案面询。在最近的三个月时间里,热线志愿者接受了近20例个案面询,不过每个个案的孩子都是被家长强迫带来的。从来电情况看,反映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个案占到了所有电话咨询的50%以上。但到目前为止,青少年热线还没有接到过青少年本人的求助和咨询。
87%的青少年不认为自己“上网成瘾”
与家长和旁人的观点不同,大多被称为有“网瘾”的青少年并不认为自己“过于关注网络”。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日前对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多所在杭高校的大学生做了一次题为“远离网络虚拟世界,寻回现实人生价值”的大型调查。在被调查的近1500名大学生中,8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并没有对网络“过于关注”,没有“下网后想着上网的情形,急切地期待着下次上网”的症状。不过,调查数据同时显示,有63%的调查对象一周的上网时间超过“10个小时”,41%的调查对象在回答“进入大学后的上网频率”时,选择了“有时会通宵”,而选择几乎“每次都有通宵”的调查对象也达到了29.8%。
青少年服务热线的情况也与调查相符。除了少数青少年承认自己“上网成瘾”外,大部分个案否认自己上网成瘾。他们对这个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是正常的活动,家长和老师的反应属于大惊小怪”。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答上网内容时,看电影(连续剧)、聊天和玩游戏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而对于在网上浪费时间的做法,几乎一半的调查对象没有一点“愧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