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能让快乐增加吗?
——不成正比的财富幸福效应
50万元的年收入,有大房子和小宝马,令很多人羡慕的张予却坦言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和5万元年收入时差不多,因为公务缠身的他经常牺牲个人闲暇和家人团聚时间,这让他的快乐感大打折扣。
快乐感研究的倡导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德·迪纳认为,原本贫穷的国家在逐步变富的同时,经济增长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食物、房屋、健康等。然而,一旦国民平均年收入超过1万美元,即便是经济迅猛发展,快乐感也不会很快增强。
“人们不再满足于告别短缺经济后的温饱生活,而是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戴建林是省城调队住户处处长,也是这次生活质量调查的组织者之一。他说,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浙江,这种问题凸显得尤其强烈些。
尽管就整体而言,财富的增长赋予了居民幸福的很多物质内涵,但其边际效益却在逐渐递减。“正如许多人所做的那样,大家把赚来的钱集中用于购买更大的房子和更贵的汽车,但获得这些之后,感觉生活并没有比以前更幸福。”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位教授曾说过的话在大洋彼岸仍然应验。省城调队的本次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47.1%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幸福或比较幸福,46.2%的居民认为一般,6.8%的居民认为不太幸福或不幸福。
快乐的含义有好多种
——不断给幸福生活加码
美国商业见证人之一、老一辈的美国商人摩西·泰勒一向厉行节俭,甚至当他的年收入达到数百万美元的时候,他的年生活支出也从未超过10万美元。他反对对金钱崇拜的新思潮,“生活的伟大目标不是贱买贵卖,而是形成这样一个社会,它能使人类获得完美的肉体和精神上的享受,保证人们的舒适和幸福。”
陈惠雄是浙江财经学院人本经济研究所所长,是我省“浙江不同人群快乐指数与和谐社会模式发展研究”课题的负责
人。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他试图找出哪些因素对人们的快乐构成影响,以此作为他自创的“快乐经济学”的基础。
“城镇居民最主要的快乐源泉是健康和亲情,而不是收入”、“缺乏闲暇给城市居民带来痛苦”、“城市居民的痛苦源是健康、工作、人际关系、缺乏闲暇等”……这些调查结果,给了居民生活很多参照意义。
本次调查显示,我省城镇居民一周内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5小时21分钟,家务劳动时间为3小时51分钟,休闲时间为4小时45分钟。尽管每天的工作时间增多,但休闲时间也明显增多,而家务劳动时间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闲暇中的消费、社会活动、娱乐,被当作劳动后的身心调整和愉悦。调查显示,居民在休闲时间里,看电视、读书看报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87.9%的居民经常看电视,69.4%的居民市民经常读书看报。另外,有30.4%的居民经常进行体育活动,21.9%的居民经常上网。
宏观的“幸福”基于微观的“快乐”。幸福并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感受到了什么。幸福,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