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这个充满危情的纪念日到来之际,一位大学生的调查报告引起世人关注——由浙江传媒学院大二学生杨松调查撰写的《“艾”情紧急——来自艾滋病高发区的调查报告》,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首发。据说,这本刚刚问世的《“艾”情紧急》,已经与清华大学学生李强的《乡村八记》一起,入围候选“人民网2005年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调查报告”——
杨松,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景”
一名在校大学生何以能够顶着巨大风险和不少人的疑惑、猜忌,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12次自费到艾滋病高发区河南省上蔡县进行社会调查,7次进入艾滋病高发村文楼村,并写成23.8万字的调查报告?是什么促使他选择了别样的课余生活?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杨松来到湖州师范学院为同龄人讲述自己开展艾滋病调查的经历时,面对同龄人的疑惑,他回答: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当发现老家有人因卖血得了艾滋病,杨松震惊了,并因此开始关注艾滋病,他说——
“社会触动了我的心灵”
杨松出生于山西南部的一个小县城,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进入北京一所中专学金融。1999年,他中专毕业回到家乡,发现家乡有的村民为了增加收入而去卖血,不少人因此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而他每年的学费中就有亲戚卖血所得的钱。虽然后来经检测这位亲戚没有染病,但这件事对杨松触动非常大。杨松说:“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关注艾滋病的,因为我已经切身感受到艾滋病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去关注它。”
此后,杨松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艾滋病疫情,并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和媒体报道。看的资料越多,杨松越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觉得自己该为艾滋病防治做点什么。杨松说:“我们不应当仅仅关心自己,还应当关心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2004年6月,为了圆大学梦,杨松走进高考考场。高考一结束,他就背起行囊,赴河南省上蔡县进行实地调查。《“艾”情紧急》就是以上蔡县文楼村及其周边村落的调查情况写成的。
前些年,河南省上蔡县不少村民为摆脱贫困而卖血,丧心病狂的“血头”为了赚钱,不管被采血者是否健康,来者不拒。为了省钱,“血头”甚至将一次性医用器械反复使用,给艾滋病传播留下隐患,当时有的村七成家庭都有艾滋病感染者。
杨松最初的想法是写一篇关于中国艾滋病问题的报道,但是在实地走访了这些艾滋病高发区后,就有了写书的计划。他说:每去一次就被震撼一次,思考也更深一层,一篇报道已经无法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要写书,需要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为了了解到艾滋病高发区的真实情况,2004年9月,已经考入浙江传媒学院学习的杨松,经常趁着节假日跳上开往河南的火车,短则两三天,长则半个月,悄悄进行着他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
从杭州到郑州,路上需要花费16到18个小时,到上蔡县还得坐2个多小时汽车。为赶在周一早晨7点钟以前回校,有时杨松只能不眠不休地通宵采访。在大一两个学期的节假日里,当他的同学在上网、看电影、唱歌时,杨松却在与艾滋病病人作面对面的交谈。2005年春节,杨松也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山西和河南,和艾滋病病人一起过了年。工作时攒下来的7万元钱,除了交学费,大部分都被杨松用在了对艾滋病的调查上。
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杨松曾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也曾遭人跟踪威胁,但他说——
“不断的震撼使我选择坚持”
即使是在现在,艾滋病仍是令人可怕的名词,而杨松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经常和艾滋病病人接触,与他们彻夜长谈,吃他们夹的菜,喝他们酿的酒,难道他没有担心和害怕吗?杨松坦白地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凭着对艾滋病常识的了解,他清楚地知道可能造成感染的途径,在调查时非常注意自我保护。 “如果患了口腔溃疡,我就不在村里吃饭。另外,走路一定要小心,路边经常能看到一些废弃的输液针头,不要被扎到。”杨松如此说。
然而,危险还是时常出现。去年秋季的一天,杨松想到文楼村附近的一个艾滋病高发村调查,刚一进村,就被站在村口聊天的五六个男人围住,其中一个三十来岁的男青年伸手向他要钱,杨松向他解释自己是名学生,没有钱。遭到拒绝的这名男青年一把抓住杨松肩上的照相机,就在和这位男青年推搡的过程中,杨松的左手手背被他的指甲拉出了一道粉色的红印。杨松说:“虽然皮肤没有破,但我吓得头脑一片空白。”他急中生智才得以脱身。在走出村子时,村民告诉他这个抢他相机的男青年就是一位艾滋病患者。
忐忑不安地度过了一段时间后,在又一次前往艾滋病高发区调查时,杨松在当地做了一次免费病毒检测。这是他开展艾滋病调查以来做的唯一的一次检测。在证实没有被感染后,杨松才算真正松了一口气。“从那次以后,我进村就更加注意。他们让我坐我就坐,他们让我喝酒我就喝酒。推推搡搡的话,受伤了有创口就有危险。”
除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外,来自地方基层官员的无形压力也让他的调查平添许多困难和波折。有一次,杨松正要走进一个艾滋病高发村,村口一辆桑塔纳车上突然下来3个人,其中一位对他进行严厉的盘问,另两人则从身后粗暴地拉拽他的双肩包,要检查,其中一人还作势要打他,直到杨松答应不进村,那些人才放过他。
杨松离开村口往前走,这些人一直监视着他,直到他走过一个缓坡,离村有一里外,那些人才重新坐进汽车。最后杨松从农田里绕着进了村子,找到了他事先联系过的一位艾滋病感染者。但在这天的调查过程中,杨松一直提心吊胆,听到屋外的狗叫声都紧张得不得了,深怕那几个人发现他,找他麻烦。
杨松说,当遇到困难、阻挠时,他也曾想过放弃。正如他在《“艾”情紧急》的后记中所写:“其实,我很累,终日奔波于艾滋病疫区实地调查、采访;其实,我也经常情绪低落甚至伤悲不已,因为一幕幕‘艾滋村落’的悲凉场景让我一次次泪飞如雨,挥之不去。”杨松这样解释自己的坚持:“如果只是去一次、两次,受的震撼也就是一下子,等到感觉淡了,也许说放下就能放下了。但是我去了12次,去一次震撼一次,去一次难受一次。也许是因为激情淡不下来,一直保持着高度亢奋的状态,才让我坚持到现在。”
每次走进艾滋病高发区,看到艾滋病病人的痛苦情景,杨松就感觉自己有责任把看到的一切写出来,引起全社会对艾滋病的关注。
一名在校大学生拥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人感动和敬佩,这种感动和敬佩在我们听到徐本禹主动下乡支教时、在我们看到李强的《乡村八记》时也曾有过。杨松说,社会责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在对艾滋病调查的深入中逐步增强的。他认为,大学生一定要多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这个社会,才会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听着杨松的这番话,让我们想起温家宝总理在李强的《乡村八记》上所作的批示: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
今年暑假,浙江传媒学院8名同学在杨松的带领下到上蔡县文楼村阳光家园支教,支教大学生的最大感受是——
“关注社会就是关心自己”
今年4月,浙江传媒学院陆续有同学知道杨松在调查艾滋病的情况,今年“五一”,同寝室的甘肃男生赵永强跟杨松一起踏上了去河南的火车。虽然是第一次出远门、虽然对艾滋病心中还有恐惧,但赵永强坚定地跟在杨松的后面,走进艾滋病高发区上蔡县文楼村,与杨松一起展开调查。
当初让杨松震惊的一幕幕同样触动了赵永强,当赵永强在文楼村阳光家园感受到当地很多艾滋孤儿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知所措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想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应该帮助他们看到希望。”今年暑假前夕,当杨松萌发组织一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赴艾滋病高发区义务支教时,赵永强第一个报了名。
上蔡县文楼村的阳光家园是当地因艾滋病致孤的健康孩子的家,孩子们就在园内的阳光小学上学。阳光小学有9名专职教师,都是从全县范围内选拔的优秀教师,但基本上都是文化课教师,孩子们缺乏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育,阳光家园管委会向杨松表达希望有大学生暑假时能到阳光家园,给孩子们上音乐课、美术课,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虽然当时组织这支义务支教社会实践小分队时,杨松也非常担心,但他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一定要真正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他说:我并不提倡所有的大学生都像我那样去做,我只是希望他们有关注社会的意识,当他们亲身接触到社会的时候,所感受的震撼比上两节理论课还要强。
让杨松感动的是,当招募志愿者的启事在校园里张贴后,马上吸引了80多名同学报名,杨松从中挑选了8名同学。今年7月,杨松带领这8名同学在“阳光家园”与艾滋孤儿们一起生活了近半个月,教孩子唱歌、跳舞,给孩子们上体育课,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同学们说,当时他们去支教时只是告诉父母去参加社会实践,隐瞒了去艾滋病高发区的实情。
就是这样一次短暂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们不仅开始反省自我,更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04级文编(1)班的宋倩说,阳光家园的孩子们都特别懂事,很懂得关心别人。每天早晨大学生们刚一起床,孩子们就抢着帮他们拎洗脸水。看着孩子们快乐地奔忙着,她不由地反省:“我们平时是不是对他人关心太少,太自我了?”
04级新闻本科(2)班的杨卫是最后一个加入这支队伍的。说起当时报名参加赴阳光家园义务支教,杨卫说,“我当时根本没考虑什么,只是觉得暑假该给自己找点事做做,让生活充实一点。”但在阳光家园,有一件事对杨卫震动非常大。
一天,在采访坚守在艾滋病防治一线的陈大夫时,杨卫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说有个朋友因为考研失利寻了短见。杨卫感到非常气愤,当时他就问自己:“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考上研究生?”从阳光家园义务支教回来后,杨卫变了,以前的空虚迷茫已不复存在,精神状态焕然一新,这个学期他还参加了学校社团。杨卫说,“我很庆幸自己在暑假里做了件有意义的事,这对我而言可能是一个转折。”
在与这些曾赴阳光家园支教的大学生座谈时,同学们说,平时听老师讲起社会责任感总觉得空,离现实生活太远。但是,自从这次义务支教回来,他们都觉得自己变了,变得成熟多了,懂得去关心别人,关注这个社会,团队意识也增强了。他们说,关注社会其实就是在关心我们自己。
现在,同学们还和阳光家园的孩子们保持着联系,前几天他们收到一位已经上中学的孩子的来信,询问他们“大学是什么样的”,这几天大家正商量着怎样给这个孩子回信。
杨松现在已成为浙江传媒学院同学们的骄傲,不少大学生翻开《“艾”情紧急》“走近”杨松、“走近”艾滋病,学校也抓住这个发生在同学身边的真实例子,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这个学期一开学,杨松所在的新闻传播系就召开了学习报告会,请杨松给全系同学讲述社会调查的情况,会后每个班都召开了“杨松现象与我”的主题班会。系里还挑选杨松担任05级采编2班的助理班主任。浙江传媒学院领导说:浙江传媒学院不光要有一个杨松,我们希望有更多像杨松这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据了解,现在我省不少高校邀请杨松去给大学生们作报告。杨松说,只要有时间,他肯定会去和同龄人多聊,“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当代大学生知道,不光要独善其身,更应该关注周围的人,关注社会和世界,当代大学生就应当具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