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精品工程首批扶持项目“传神得意——浙派人物画开创与发展50年作品展”及系列学术活动推出以来,在全省乃至全国文艺界引发了强烈震动,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和美术爱好者纷至沓来。作为精品工程扶持的美术项目,浙派人物画展的成功不仅在画坛赢得了满堂红,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画展本身,使我省文艺工作者倍受鼓舞。为此,我们就浙派人物画对打造文化精品的启示作用,走访了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入现实深处动切肤之情
许江深有感触地说,文艺要获得繁荣的生命力,就要深入当下生活,一手伸向优秀传统文化,一手伸向优秀外来文化,浙派人物画是这种融合的典范。他强调,浙派人物画的成功就在于“以西融中”,来表达时代生活与时代气息。比如《两个羊羔》中对和平安宁的渴望、《粒粒皆辛苦》中老大爷的朴素、《说红书》中说书人的生动瞬间,都是那个时代独有的。这些无言之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动气息。
许江解释,这里的“生活”,既非文革时的“伪生活”,也非书斋方寸一己的小生活,而是人与世界同在的生活,是艺术家生活在其中,从心灵有所感觉和把握的丰富多彩的真生活、时代的生活。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界面上,才能入现实深处,动切肤之情,让生活的深度和内心的深度相照面,让生机和生趣活在每个人的手上,活在各自的创作中。
艺术为生活造像生活为艺术造魂
这种独有的生活气息是如何被揭开的呢?是人物的刻划,是人物在一瞬间被打开的光彩,这恰是浙派人物画展的主题所在———“传神得意”。如何传神?许江引用了潘天寿的名言“写生而勾写神”,他阐释这里的“生”,既是生活之“生”,又是生机生趣之“生”。而生活之“生”与生机生趣之“生”是互相开启的。没有生活之“生”,生机生趣如何来?光有生活,不能捕捉生机生趣,不能让笔墨动起来,艺术如何能发出光来?所以我们说要通过写人物之生态而传人物之生神,艺术就是从心灵上把握生活。
如何得意?活化而得意。我们讲“干活”就是让日常的事物上升到手头上来,让那笔墨的生趣活到手头上来,让画意活到手头上来。所以“传神得意”就是要让人物的生神与笔墨的活意相复合,从而进入创造的新境界。
“传神”倚重写生,“得意”倚重活化。而写生与活化,没有生活不可得。这里,许江特别提到刘文西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范例:浙派笔墨与陕北生活,锤炼出他的黄土画派。所以说刘文西为陕北人造像,陕北人为刘文西造魂。刘文西与陕北人某种同质的东西得以开启,这一开启正是生活的力量。
打造人才高地开拓文化高峰
毫无疑问,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建设文化大省具有重大意义。文化底蕴是建设的基础,底蕴越深越厚,文化发展的力量越足。问及我省视觉文化创作繁荣的原因,许江分析说,这里既有西湖人文传统的影响,更有中国美院80年的深厚积淀,这些在湖山相望的美景中滋润出的一代代艺术家,是文化大省建设中的有生力量。
有人认为浙派人物画是过去的事,精品工程则着眼于新创作。许江则强调梳理浙派人物画发展脉络,廓清其得以创新和发展的根源因素,对推进中国绘画的发展和精品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更何况,浙派人物画与今天人物画浙军有着不解的渊源,这个展览动态地展示了这支发展中的队伍的实力,促进其中青年骨干的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研究内涵、有全局推动力量的精品工程,使文化大省最终成为人才高地、文化高峰。
许江认为,文化精品工程着眼于文化的传承,是有根性、有历史意义的大举措。试想再过20年,年轻派的浙派人物画家成长起来,就像人们今天回忆当年那样,文化工程的意义已经锲入了一代人的记忆,锲入了文化大省的记忆。
(本报杭州12月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