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亭做客本网互动直播室
视频回放: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做客本网,解读浙江十一五规划
浙江在线12月14日讯 “十一五”规划是目前浙江全省上下关注的大事。今晚浙江在线新闻网站邀请到浙江省“十一五”纲要和规划的起草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亭做客本网互动直播论坛,与众多网民热烈对话。
|
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做客本网解读浙江十一五规划 |
修修改改十多次 为“十一五”规划忙得顾不上回家
主持人:请您谈一下参与我省“十一五”规划当中的一些感受?
刘亭:我有幸参与这次工作的过程,我感觉非常自豪。这次的“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理论创新以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浙江省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五年规划,在这个规划当中应该很好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愿望,能够很好地把它作为我们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这几方面的依据。
同时我也感到有很大的责任。因为这个规划文本要反映政府各个部门各级组织和全体人民的愿望、要求到底能不能很好地反映、忠实地表达,对于我们能力也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因为制订“十一五”计划过于忙碌,每天都在忙着工作,连家都没怎么回过。
我们每征求一次意见都要对这些意见进行梳理、消化,并且结合原有的工作成果进行修改完善,在我印象当中,到目前为止,我们纲要文本已经修改了十多次。
|
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做客本网解读浙江十一五规划 |
广开渠道听意见 全省人民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
主持人:与十五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制订过程中有了一些创新的举措。比如说请广大人民群众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目前,这个做法的效果怎样?老百姓都提了哪些意见?
刘亭:上个月,省发改委和省政府新闻办合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请人民群众为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建言献策,同时成立浙江省“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我们为老百姓建言献策通过了五个渠道,比如说公布了电话号码、传真号码、邮箱地址等等,还包括由新闻媒体进行转交。
到目前为止,省发改委共收到人民群众的来信有70封、网上留言56条、电子邮件20封,此外还有41个来电、11份传真件。经初步的整理归纳,大家的意见主要还是集中在社会保障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上。我们统计了一下,这个内容大约能够占到所有建议意见总量的50%。其次都是关于怎样制止环境污染,怎样改善城市建设,而教育和卫生占到30%左右。
建言献策落到实处 所有的百姓意见和建议都被认真处理
主持人:老百姓提出的意见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理?
刘亭:所有提来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有专人进行归集、整理,对建议和意见最后的处理大致分为这样几种情况。首先,部分建议可以吸纳到“十一五”规划纲要文本起草过程当中。比如有一位叫刘余民的同志,关于教育方面他提了七条建议,关于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他提了六条,关于城市建设他也提了六条,关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他提了六条,加在一起一共有25条。他提的意见和建议言简意赅、观点明确。他很多在行、在理的意见和建议,在“十一五”规划的纲要文本当中被吸纳。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群众提的意见和建议,都是自身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去看病、就学、打工、到政府部门办理手续遇到了困难,希望由我们给予帮助解决。这些事情都需要主管部门解决,我们就联系他们,把这些意见转达过去。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对我省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一些重要的导向性、政策性问题在宏观方面进行表述,只能是未来发展的蓝图,所以不能就某一件很具体的问题直接给予解决。
主持人:这样公开征集老百姓的建议,以后政府是否还会继续搞下去?
刘亭:要完全达到大家心目中的理想目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无论在政府还是公众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比如,有一个农民叫熊德民,他自己打工的收入拿不到,就在温家宝总理考察的路上直接向总理反映,结果就掀起了全国性为农民工清欠的工作。所以,老百姓的意见是政府决策的依据,公众应该主动建言献策。
跨越经济发展的门槛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关键
主持人: “十一五”期间,浙江人均GDP将由3千美元达到5千美元的水平。按照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产生的多发期,浙江省该如何来打造和谐社会?
刘亭: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道门槛。处理得好,国家和地区就会进入新兴工业化或者是现代化的行列;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可能会像拉美地区的部分国家那样,发生很多社会问题。
因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金以后,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都面临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浙江省现在的经济发展就面临着三重约束,资源短缺、环境保护、市场竞争的压力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老百姓的收入提升得很快。去年浙江省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46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超出50%。浙江省的农村的人均纯收入9千多元,超过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倍。虽然生活好过了,但是大家还是有一些怨气,这说明在财富积累起来、经济发展壮大之后,还有一个创造的社会财富如何公平合理分配得问题。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个人认为主要就是针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中面临的挑战。浙江要跨过这个3000美元得门槛,一个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破除资源、环境和市场对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还有是要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此来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不少群众认为,教育、卫生、养老已经成为压在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有什么好办法搬开这三座大山?
刘亭:浙江省把越来越多的财政支出转移到这几个领域。2006年的秋天,浙江就要全面实行对农村教育免收课本费、杂费;在公共卫生上,浙江将普遍推广新型合作医疗,开展农村的大病保险,健全大病的医疗救助。正在制订中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文本也将一些实际的举措,写在了里面,成为政府对全省人民做出的一个庄严的承诺,接受全省人民的检验。
浙江经济如何转型 自主创新和节约资源是关键
主持人:今年的工业增加值,等于几年的工业增加值,较高和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也呈几何化增大,该如何转型,在哪些方面需要转变?
刘亭:浙江正面临着发展模式创新的问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忽略自主创新,忽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资源、原材料大量消耗。浙江有一个镇,一年生产的袜子就有90亿双,够全世界人民一人一双半。但产品的质量不高,穿两天就丢掉了,都是一次性的,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中央提出来要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第一个字就是要“高”,科技含量“高”,第二个字是“好”,经济效益“好”,第三字是“低”,资源消耗“低”,第四个字是“少”,环境污染“少”,最后是“优”,中国的国情劳动力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新兴工业化道路中最关键的是自主创新的问题,也就是党中央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的,要通过我们的集成创新、原始创新,提前创新,引进消化的再创新,大大提高我们的产品的附加值,成本高了,劳动力的成本也高了,最后加工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高了,能够卖出更高的价钱,最后还是赚钱,就怕成本不断提高,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是低档的,再卖出的价钱也不是高钱,最后提掉的就是我们的利润空间,就是浙江省未来的竞争力,最后浙江省的发展是很难再持续了,所以对此我们省里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这个在我们的“十一五”规划,关于自主创新、关于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关于实行品牌战略,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于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重化工业等等都做了阐述。
主持人:对于资源的问题,除了政府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之外,每一个群众都要自觉地节约使用能源、资源。
刘亭:实际上现在搞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的号召是一方面,经济政策的引导或者是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是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社会公众的自觉参与,实际上大量的资源都是我们自己消耗的。
如果说我们能够提倡一种比较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能够节约每一份资源,比如说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如果这样做,全社会累计起来效益是惊人的。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聚一成群、聚沙成塔”,把自己对资源的节约做到最佳的程度,我觉得是大有希望的。
从浙江省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来看,应该说从全国的中列省份进入到全国的前列省份,我们在进行“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规划过程当中,也对浙江省十一期末的发展水平和全国的发展水平做了一个评估,总体上来看,无论是GDP的总量、人均GDP的水平、城市化率、就业结构,就是我们所有的劳动力,到底有多少在农业就业,多少是在二三产就业,就业的结构,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大体测算下来我们也是省内的很多专家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得出一个总的结论大体上浙江省在这些主要的经济指标上能比全国超前十年左右。
下一步怎么进行走在前列?动力何在?我想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个是从我们的发展模式上,要意识到现在已经到了转型创新的关键时刻,要自觉地意识到大变化、大转折的来临,自觉地去适应它,主动地应对它,能够过好人均3千美金这道槛。第二个动力是要继续发挥我们体制机制的优势。浙江省为什么能够上一个台阶,从中游跑到前列,说到底还是靠改革,靠浙江人这种改革的精神。
第三个动力主要是靠科学技术,靠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由此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最后一个动力还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关键在于浙江人民本身的教育水准的提高,技能的增强,或者是参与国际竞争,搏击市场经济风浪的素质的提升,也包括整个相关的政府部门各个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相应能力的提升,也就是在于人文素质的提升,所有这些组合在一起是我们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