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省高校就业招聘月的最后一场大型招聘会——省工科经管类专场招聘会在浙江工业大学举行,今年我省首次将工科类和经管类的招聘会放在一起,涉及工科学生2.17万人,经济学、管理学的本科毕业生有近1.7万人。当天进场纳贤的用人单位达到270多家,提供岗位3000余个,其中经贸管理类岗位需求933人,机械类岗位需求662人,电子信息类需求409人,化工类需求321人,建工类需求160人,其他需求482人。对毕业生需求较多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财务、国际贸易等。
应聘者巧打时间差
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小夏特意赶了个大早,只花了1个小时就投出了3份简历。她说早起的鸟儿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而浙江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大四学生吴晔彤则选择“迟到”,到中午11:30才进场应聘,说“这个时间,应聘者相对较少,用人单位负责人有时间跟我们多聊几句,多了解情况,等于多了一分胜算。”
英语考级和应聘“撞车”了
招聘会当天,恰逢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开考。浙工大校园里,考场和招聘会馆距离仅数百米,一些人由于时间的冲突,为英语考级放弃了招聘会,一些人则为招聘会放弃了英语考级。
浙江工业大学国际贸易“3+2”班毕业生吴林采取考级、应聘两手抓,上午9点到招聘会上以最快速度投出简历,随后一头扎进教室为下午的英语六级考试备考。等他下午走出考场时,发现手机上有一个陌生的未接来电,赶紧拨过去,原来是上午投过简历的招聘单位中的其中一个,通知他第二天去面试,如此快捷的反应让他“实在没想到!”
现场,像国际贸易类、市场营销类岗位均在海报上直接对英语等级作明确要求,如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杭州公司招外贸业务员,要求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或专业八级,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招外贸单证员,要求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机械工程、计算机、化工类岗位很少对此作要求。
郑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李典芝以一段流利的英文自我介绍来做应聘开场白,并拿出随身携带的英语等级证书原件、单证员证书原件,此举让招聘负责人印象深刻。他们立即请这个机敏的小伙子介绍实践经历,对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金融专业大四学生小王一边在招商银行的招聘桌前排队,一边告诉记者,英语等级证书就像敲门砖。你少了一张证书,就多了个被用人单位拒绝的理由。
专才通才谁更吃香
一天下来,省财税信息中心的招聘负责人金先生只收进50多份简历,他说“我们要的是‘专才’,计算机硕士生当然不会很多。”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负责人金树立此行“淘”到几个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专业的教学“专才”。他认定的“专才”最好符合下列条件:成绩优异,拿过奖学金,当过班团干部,毕业设计作品有创新性。他说,“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是专业发展明确、业务水平过硬。踏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在老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很快获得教学技巧,由‘专才’变成‘通才’。相比之下,让一个师范类毕业生从‘专才’变成‘通才’要困难得多。”
中国移动通信的招聘负责人许小姐表示,“像通信工程、统计分析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岗位,我们只招本专业毕业生,像市场营销等工作岗位门槛就没那么高,只要相关专业、能说会道就行。”
台州市邮政局招聘负责人应先生说,他相信复合型的“通才”更适合管理类岗位,而单一型的“专才”更适合计算机类岗位。
一位就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四女生说,班上的同学不是在考研就是在考公务员,有几个同学既考研又考公务员。大家觉得专业学的东西泛而不专,培养的是‘通才’,在就业市场上很难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专才’抗衡。当然,如果“通才”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突出,是企业非常欢迎的,工大有位学生曾经当过校学生会办公室主任、主席助理,一开始求职就被某高校后勤集团相中,现已多次跟随老总出差了。
应聘认可“情侣档”
在浙江星腾化工有限公司招聘台前,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硕士生柴海芳将自己的简历和男朋友的简历一起交给招聘负责人周先生。她男友是郑州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应届硕士生,两人很希望能在同一座城市找到工作。周先生说“单位招化学类研发工作人员,对员工的稳定性、忠诚度的要求特别高。两地恋容易导致心思不定,公司很支持夫妻档应聘者,前几年招进来的员工被撮合成功的已有三四对了。”
浙江亚卫通讯科技公司招聘负责人吴小姐则认为:“优秀的女孩子在人事、组织、沟通等方面,一般比男性有更大的优势。”
据浙江工业大学就业办公室统计,该校2005届毕业生中女生就业率比男生高两个百分点。因为,大多数的女生成绩好、肯吃苦,光这两点素质就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杭州还是就业首选吗
中学王老师陪女儿来应聘,她说前两年自己单位很缺人,一下子进了很多本科生。而今年即使是研究生,进校也有难度,因为学校人员编制已经满了。王老师的女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金融专业大四学生也有同感:“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他们想要的人;一方面,我们又进不了心仪的单位。找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不断调整自己职业定位的过程,面对那些外地来杭求职的毕业生竞争,我们确实应该降低地域限制。”
省高校就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留杭、离杭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比例是4∶6,与前几年相比有大幅下降。就业形势在变化,毕业生的择业标准也逐渐向基层理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