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因为有了“八项工程”强劲高昂的旋律,从而奏出了气势磅礴的华美乐章。
春。总建筑面积达31550平方米的浙江美术馆在西子湖畔破土动工,这里将诞生一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一流美术馆。
夏。浙江省与中国社科院开展全面合作,历史性地开创了我国社会科学院与地方省份合作的先河。
秋。“传神得意——浙派人物画开创与发展50年作品展”掀起跨地域的观赏热潮,来自京、沪、穗、川、徽等地的观众争相目睹21位浙派当代著名人物画家的近300幅作品。
冬。全省各地掀起了送文化下乡的热潮,以万场宣讲、万场演出、万场电影、万册图书、双万结对、万名宣传文化工作者下基层为内容的“六个万”工程全面启动。
贯穿文化建设新跨越壮美旋律的,是鼓舞人心的“八项工程” ——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
2005年7月,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凝聚着省委领导多少个日夜调查研究、精心设计的文化建设“八项工程”,被写进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
省委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部署,提出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四个强省”,系统科学地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嘹亮的号角吹响了,回应“八项工程”的每一个“音符”都激情跳跃,在浙江大地绵延回荡——
“哆”:文明素质工程。
这是一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工程,着力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明风气。
全省实施文明素质工程以来,新风新貌不断涌现。省立同德医院做出了“多听病人说几句,多给病人讲几句”的承诺,用文明礼仪服务活动换取了病人的微笑。杭州推出“市民大课堂”,由社区居民“点课”,教师登门授课,广大市民在免费听课的过程中获取了居家美化、消费者维权等多种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缙云农村462户“文明示范户”用相声、戏剧等拿手节目演绎乡村生活,使广大农民在乡土文化中感受文明新风……
“来”:文化精品工程。
这是一项扶持和推动文艺、社科、新闻、出版四类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工程。
自2005年5月文化精品工程面向全社会接受项目申报以来,社会反响热烈,共有涉及文艺创作、社科理论著作、图书、电视专题片、品牌节(栏)目、公益性文化服务等各类300余个项目提出申报。经严格的项目评审,首批确定了长篇散文《纸上运河》、电视连续剧《越王勾践》、《传神得意》、浙派人物画开创与发展50年作品展、理论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钱江浪花艺术团下基层演出活动等29个项目为扶持对象。有关部门对这些项目进行各种必要的扶持。
“咪”:文化研究工程。
这是一项致力于从学术方面对当代浙江和浙江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工程,意在总结浙江发展经验,挖掘浙江文化底蕴,打造浙江学术品牌,指导浙江未来发展。
文化研究工程已围绕浙江当代发展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四大板块展开,做足“今”、“古”、“人”、“文”四字文章。涵盖浙江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鸿篇巨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大系》已经启动;从多个角度反映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实践的系列丛书正在酝酿推出;为浙江历史文化名人树就百座丰碑的《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已付梓出版。
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开篇的一首《哆来咪》就唱得气势十足、余音绕梁,其他五项工程奏响的每个“音符”也同样铿锵有力。全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有了最终结果,10616项民间艺术将受到人们的关心和保护。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仅海宁市就投入5000万元用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我省还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文化传播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更是时有创新,新年音乐季推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越剧音乐季,钱江浪花文艺演出直通车引来了嵊州越剧大巴、衢州农家乐大篷车,全省还精选了4批共计100部(集)的“两个面向”的电视展播节目和涉农题材影视剧及专题文艺节目,提供给各县交流播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得到改善。
回望2005年的浙江文化,欣喜掺夹着憧憬。“八项工程”为浙江文化建设搭建起崭新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还会带给我们一个更美好和谐的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