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中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急需控制总量,一方面是中国钢铁业的结构失衡急需"拉长短腿"。在坚持结构调整主线不动摇这一共识的前提下,如何做好上述"破""立"文章,已成为国内钢铁工业走出"两难"困境的关键。
需求放缓下的"增量"尴尬
2006年的钢材需求市场显然还是不容乐观。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预测模型分析说,预计2006年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将达到3.36亿吨,比上年增加10.12%,这一增幅较2004年和2005年增幅继续回落。
在国务院去年叫停江苏铁本、宁波建龙钢铁项目后,这一年半时间里,钢材市场已经上演了一幕盛极而衰的短剧。尽管有被叫停者坚称自己的产品结构将是汽车板、家电板、造船板等替代进口的宽带板,是"国家钢铁产业政策鼓励的产品",但市场局势还是证明了决策者的预见性。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产能高速增长,2000年钢产量1.28亿吨,此后四年分别年度新增2213万吨、3122万吨、4009万吨、5011万吨,2004年产量达到了2.72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5.8%。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会长吴溪淳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说,我国仅用了两年就使年产钢从2亿吨级提高到3亿吨级,2005年产钢可能超过3.4亿吨,比上年增产7000万吨左右,"新增的7000万吨钢用到哪里去?"
产能极度过剩导致的钢价暴跌,已使国内钢铁业发出了"硬着陆"的警报。在2005年3月国内钢价形成短暂的高位盘旋后便一路下行,2005年4月份以来,国内钢价一路下行,价格指数从3月份最高值138.33点降至8月份116.59点,降幅达15.72%,近两个月价格进一步下跌,高附加值的板材类产品也出现17.31%的降幅,其中热轧板卷降幅居然高达26.81%。
"现在优碳钢、合金钢也就只能卖个成本价。"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袁明观认为,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售价已跌到成本线以下,"肯定有部分企业要被淘汰"。
总量过剩中的"虚缺"疑虑
杭州一家较有名气的酒店前几年搞外部墙面装修,取材用的是从西班牙进口的3毫米纯铝板材,共计7万多立方,花费人民币1亿多元。这些年来国内一些大型建筑施工取材走的都是"进口"一条路。
浙江物产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生对此颇有感慨。他说,当前钢板材市场的供应"虚缺"仍然明显。目前一些新的镀铬、镀锌钢板材,国内缺乏相关研究开发人才,国内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全是世界先进水平的,目前是可以保障部分产品品质,一些产品出口到国外也能被人认可,但是普遍意义上,我们的技术工人还存在许多问题,用新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国外就是有差距。
"光靠引进设备解决不了问题。"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袁明观说,从装备规模上来说,国内上规模(100万吨以上)的56家钢铁企业已基本跟国际接轨,差距主要在工艺技术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品种和质量跟不上。"九五"期间杭钢共投入技改资金18.5亿元,"十五"已投入技改资金26亿元,先后新建了小型连轧、80吨超高功率电炉、高速线材等四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但由于冶炼工艺、工人素质方面的差距,还是解决不了钢水中的夹杂物和氢气、氧气含留问题。
"所以,现在国内每年还要进口2000万吨的优质钢材。"袁明观说。
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在某些钢材品种上的"取代进口运动"愈演愈烈,新一轮重复建设的隐患已经显现。以前国内市场上"板管比"低,国家有关部门曾号召提高这一比例,结果又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仅2004年到2005年,全国板材产能就增加4000万吨,供过于求已无法避免。
1998年投产的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至今已组织了四期扩建,形成了60万吨的产能,产品即为替代进口的冷轧不锈钢板。这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介绍说,目前国内一年需求量为350万吨,进口份额已从1997年前的70%下降至10-20%。
但市场压力随之而来。业内分析说,预计到2007年国内不锈粗钢产量将进一步提高到500-600万吨,冷轧不锈钢板产量将达到350万吨,到2010年,如果所有拟建项目完成,中国不锈钢产能将增长到1630万吨,需求却只能增长至800-1000万吨。当不锈钢价格下滑局面形成,眼前的喜悦都将成为烦恼。
结构调整主线"破""立"中行
宁波建龙因违规被叫停后,浙江省组织有关方面对这个项目进行了重组。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参与扩股重组,持股43.85%,取代原民营企业大股东成为第一大股东。
杭钢总经理袁明观说,到2005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对宁波建龙的评估已经结束,土地评估已在进行,最后只需国家发改委的正式审批就可重新上马了。他估计重新上马的时间在今年六七月份左右。
尽管袁坦言希望项目能尽快获批上马,但他表示,观调控确有必要,"再乱铺新的摊子,会引发行业内灾难性后果"。他认为,当前市场总量必须有所控制,作为企业而言,则应致力于提高工艺条件如原料结构、人员素质,加强培训工作,从而改善产品结构。
当前国内钢厂盈利空间的不断压缩已是不争事实。据中钢协的统计,受今年国际海运铁矿石、石油价格上涨以及国内煤电、运输市场价格持续坚挺的影响,预计今年全行业生产成本在去年上升47%的基础上,还将上涨15%左右。在价格与成本双重压力下,92家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月度实现利润已从3月份最高值99.2亿元下降到7月份最低值58.6亿元,降幅达到41%,月度亏损企业已达18户。同时,国内钢铁产能的急剧释放与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近两年来新增的产能正在逐步释放。
不"破"不"立",限制和淘汰的施行已迫在眉睫。前不久中钢协的"减产"提议为市场注入了些许动力,但其效果终究无法期待。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宝钢董事长谢企华指出,国务院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把钢铁业的主要"症结"和对症方法,都已有阐述,现在的关键是尽一切可能抓紧落实,淘汰落后、控制产能已到了"壮士断腕"的关键时刻。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拟定淘汰、缩减落后产能的政策框架,其中可包括政府补贴、产业替代、就业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时控制被淘汰产能"私下"异地转移。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钢铁业从2002年开始的这一轮行情攀升周期已基本结束,接下来的产业调整和行情回调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对此行业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下决心,突出结构调整这个钢铁业发展的主线,拿出切实可操作的方案。当前切忌以盲目的保价冲淡结构调整这个主线,一定程度的冷却行情应该更有利于调整,只有行业重组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行情回暖才会有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