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尽管不乐意,但还是得承认,我们有很多传统的东西正在消逝,而且速度远比我们预计的要快。悲观地讲,等到我们在搜索引擎上试图找到某个习俗的介绍时,它最后一次出现真实的场景可能是在许多年前了。当然也有好的消息,比如“腊月”,这个字眼城里的年轻人会在那篇叫《祝福》的课文中读到。按照古籍上的注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也就是说,“腊”与捕猎有关;我们的祖先用打猎得来的野兽、野禽等野味(在冬天里)祭祀神灵。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所以说,“腊”是古代祭名。据载,“腊祭”这一习俗始于周代。到了秦代,人们开始把通常举行“腊祭”活动的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事实上,我们儿时对“腊月”的记忆最牢固的片段恐怕就只剩下那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了。
都市的“年味儿”正随着GDP的一路飙升而逐渐淡化。所以,我们只得背上行囊,去找寻着地图上那一个个偏远却充满古意的地名,挤进那一辆辆简陋却满是老乡们欢笑声的小巴士,摇摇晃晃地行进在乡间的小路上,路的那头,那些古老的村子里,有我们对儿时关于“年”的全部记忆。
红糖是义乌的一大著名特产,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义乌青”是义乌红糖中的上品。当炊烟袅袅的小村上空开始散发出红糖的清香的时候,孩子们便知道,“年”快来了。
红糖之乡的年味是甜的
走进义乌义亭镇西楼村,红糖锅已经架了起来。于是,热气腾腾的棚屋里,红火的糖锅边,聚拢着全村的孩子们,一节节尺把长的青皮甘蔗早已准备好握在手中,只等着红糖起锅倒进糖槽的那一刻,甘蔗便伸进了糖槽左右打转。一转眼酽酽的红糖水就粘附在甘蔗上,晶莹剔透,煞是诱人。
孩子们骄傲地举着这样可口的零食穿过全村,这时他们的口袋里多半还塞满着许多红糖制成的小零食——糖麻花、花生糖、生姜糖。这些东西便是义乌这个地方过年最好的零食了。
9口锅熬出欢乐来
红糖是义乌的一大著名特产,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义乌县志》载:“蔗糖,俗呼沙糖。其蔗似黍,杆可啖,俗呼糖梗。”“义乌青”是义乌红糖中的上品,它由传统的加工方法榨制而成,呈嫩黄而略带青色,散似细沙,纯洁无渣,味鲜甜而略带清香。
早年的时候榨糖还用牛车,轧榨出糖汁。现在榨糖早就改用柴油机了,一根甘蔗塞进去,不到一分钟,另一头便吐出了榨得干干的蔗渣,蔗水则通过地下管道流进了旁边屋子的大池子中,经过初步的过滤沉淀,糖水便被舀进了第一口大锅。
熬制时,需不断搅动糖水,加入少许小苏打粉,并用爪篱子把泛起的糖沫捞尽。糖沫可以变废为宝,酿制烧酒,俗称“糖沫烧”,虽不能与番薯烧、高梁烧等优质白酒相媲美,但由于价格低廉,制作方便,很受农家欢迎。
摆着9口糖灶的屋子里是热闹而有趣的,舀糖的师傅青一色都是富有经验的壮汉,一柄尺把见方大的锅勺在他们手里翻飞腾跃,根据煎糖的程度,把糖水从前一口锅翻到后一口锅。舀糖人能够边和围观的人们谈笑风生,边眼疾手快地把熬到火候的糖水迅速转移地方。糖水舀到第4号锅后已经渐浓缩起,形成“糖花”;舀至5-6号锅时,便出现了米筛花,此时已有90%的水分蒸发了;在7-9号锅煮炼时,用锅勺加快搅拌,并酌情加一汤匙菜油防止粘锅,同时要反复舀糖并检查浓缩糖成熟度。如果起锅早了,色泽虽好,但水分多,不利于保存;时间长了太“老”,色泽差不好加工。所以,技艺高超的糖师傅是很受人敬重的,会忙得不亦乐乎。
糖水待熬制成粘稠的糖膏后,糖师傅才把糖膏起锅,舀入木槽,用刀铲及木杵搅匀揉碎,再用丁字形的木糖锤顺着糖槽来回推压敲细成粉状。
熬糖的人热闹,烧火的人也不寂寞,一人多高的灶门印出熊熊的火光,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总能吸引来许多借机取暖的人们。大家嗑着瓜子,围坐在一起聊着闲天,看着烧火师傅用铁叉叉着一篷篷的稻草、蔗渣、糖梗叶塞进灶门。忙里偷闲的烧火师傅也会停会儿手,和大家插科打诨片刻,劳累便在这种欢乐中悄悄溜走。
每个村都有熬糖棚
过年前的日子里,义乌义亭镇的每个村都会有这样的熬糖棚,这个棚子里熬的不仅是红糖,更因着红糖而做出了糖麻花、芝麻糖、生姜糖、花生糖、片糖这些香喷喷的诱人食品。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零食,更让村里的孩子们牢牢地记住了熬红糖的季节,记住了曾经红火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