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搬家花样一套套
回乡记者:王丽
家乡:温州瑞安
回家过年,3天时间基本都用在一件事上——帮着爸妈搬新家。
初一初二两天,打扫新房、安装家电,初三,老妈说,到正头戏,要“过屋”了。所谓“过屋”就是从老房子搬到新房的一种形式,可这里头却有着一大堆的“规矩”。首先,初三这个日子就有讲究,那是70多岁的奶奶翻过黄历后认定的吉日。另外,初三“过屋”出门的时辰也不能马虎,早上7点30分,要不早不晚,奶奶说那是“潮涨”的时刻,意味着高升。
初三那天一大早,终于见识了为“过屋”准备的“行头”,放着汤圆的米筛,绑着红绳的长杆子、楼梯、松柏……于是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发了。到了新家门口,门边的两个火盆已经烧得红火,夹杂着阵阵鞭炮声,奶奶撑开大伞,老爸扛着长杆子、老妈拿着火钳和席子,老弟搬着梯子,一家人跨过火盆从奶奶的伞下穿过步入新房。一进门,炉灶上两锅汤圆和长寿面已经热腾腾地煮开了。姑姑、姑父、堂哥、表姐们已经早早地在新房里守候。
为什么要扛楼梯、撑雨伞?奶奶说,这都有讲究。长杆子寓意“节节高”,楼梯则有“步步高升”的说法,火钳在瑞安方言里和“不缠”谐音,意味着麻烦事、烦心事都不要缠着,而奶奶撑的那把雨伞,里面名堂更大了。“我、你爸、你们正好祖孙三代,我年纪最大是长辈,撑着伞,你们小辈从底下过,这样就能得到奶奶的庇佑。”等到我和弟弟也有了子女,撑伞的任务就交给老爸了,那时,老爸就是家里的主心骨,照顾后辈的责任就落到他身上了。
充满诗意的对联消失了
回乡记者:唐旭锋
家乡:湖南东安县
正月里走亲戚拜年,突然发现乡村小路也通了中巴车。三轮摩托更是多。这一切都是外出打工的人们所作出的贡献。他们将资金和观念带回了家乡。青壮年大都出去打工。腰包一年比一年鼓,他们早就将家里的彩电安装了卫星接收器。
曾几何时,村庄给我的印象就是黑灯瞎火,鸡飞狗叫。而连续这几年除夕夜,我听到的是响个不停的鞭炮声,乡村里夜空里也闪耀起灿烂的烟花。
商品经济在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的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文化和传统在乡村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冷落和遗弃。当年村里写对联的老人去世了,曾经充满古意和诗意的对联哪里去了?漂亮的毛笔字哪里去了?相反,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的对联都是花2元钱从镇上购买的,一看就是印刷品,统一的金黄色的字体,内容大同小异的两句吉利的话。
蔬菜之乡喜事连连
回乡记者:张云山
家乡:山东寿光东中村
“收菜的来了,黄瓜4.8元一公斤,西红柿3元一公斤,要卖的赶快到村委会出售啊。”年初五一早,我的老家、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东中村的喇叭就响了起来。
我了解了一下,故乡蔬菜种植面积今年达到80万亩,冬暖式大棚30万个,每天向全国各地输送近400万公斤新鲜蔬菜。3年没回老家,发现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村里通了3条柏油路,村里的新房也一下冒出了很多,但大多没有经过装修,家具也都是老的。在老家,养儿防老的观念还很盛行,很多新房都是为儿子结婚准备的。每天在大棚里忙里忙外,就是为了能找个好媳妇,这就是我老家人的愿望。
太原有了天然滑雪场
回乡记者:张宇灿
家乡:山西太原
这次春节回家,真是一番“冰火两重天”的享受。
太原新开了滑雪场。虽然这里没有哈尔滨的滑雪场那样有名,但驰骋在冰天雪地里的感觉那可是一点也不差。不过,雪道虽然足够平整宽敞,可在我的脚下却是相当“坎坷”,滑了几个小时,那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人仰马翻”。
“冰”完了,该“火”了。春节正赶上老同学苗苗结婚,一帮同学赶着去凑热闹。在他们朔州老家的院子门前,早有人精心堆起了“旺火”。点“旺火”是晋西北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用煤炭块整齐地摞成塔状,上面还可以贴上写满了祝福和愿望的红纸,由当家人用木材引燃,从除夕一直要燃烧到正月,预示着来年旺旺旺。旺火点燃后,在热闹和喜庆中,大家要围绕着火堆“转旺火”许愿,为来年祈祷平安健康。我围着“旺火”也许了一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