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民企造车”现象著称的浙江,新一轮的民营资本“造车投资冲动”在2006年新春后又是山雨欲来。对此,浙江官方昨天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却提醒,该省“民企造车热”暗含“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等不顾风险的投资行为。相关人士表示,在“十一五”期间,浙江将对上述非理性因素进行纠偏,以使汽车产业升级成为战略性产业。
这份由浙江省发改委“适时”发布的调研报告首次全面披露了浙江汽车产业的最新发展态势。根据报告,在经过2003~2004年的第一轮“民企造车热”后,截至2005年底,浙江列入国家公告目录的汽车生产企业已有20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8家,改装车生产企业12家。
虽然目前仍受“汽车产能过剩论”和汽车产业政策之困,但浙江民企在汽车制造业上的投资热情依旧不减。浙江省发改委透露,据初步调查统计,该省近期将上马生产整车和专用车的企业有9家,其中重点发展整车的为4家,比较著名的是波导科技集团,这家曾被传言要退出汽车业的公司已累计投入3亿元开发整车,目前小MPV车样车正接近尾声,轿车业已完成设计开发。
显然,在历经2005年的短暂低潮之后,浙江民企有望在今年掀起新一轮造车热潮。不过,浙江官方对此却在欣喜之余异常谨慎,该省发改委在调研报告中直言:目前,“一些企业对发展汽车整车还不够理性”。
据了解,浙江民企造车的非理性因素主要表象有三:一是“急功近利”。报告委婉批评:有些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都看重整车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但对发展汽车整车,特别是轿车的复杂性、系统性认识不深,对资金密集度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估计不足,对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汽车必需经过的几个环节了解不够,“已开始出现汽车发展布置分散的苗头”。
二是“好高骛远”。报告透露,目前,浙江的民企在进军汽车制造业后,出现了发展目标普遍过高、未经论证就花巨资投入的现象,“既造成投资浪费,又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业内人士认为,浙江发改委这一批评可谓切中肯綮,因为从2005年起,浙江车企的“扩张冲动”一直高烧不退,不少企业一时备受“资金链紧张”的质疑。
其三是曲线“借壳造车”。报告说,由于浙江整车生产起步相对较晚,缺少汽车公告目录资源,而国家又禁止“易地”生产和买卖公告目录,使得该省企业不得不通过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方式,“跳出浙江进入整车业,再回到浙江发展整车”,造成的结果是“增加了投资风险、运行成本和审批难度”。
据悉,浙江行将开出的药方是:支持鼓励省内有关企业联合发展整车,进行资源整合,提高整车生产集中度;同时,重点研究经济型轿车、皮卡车和SUV车、MPV车、中高档大客车、重型卡车和专用车的规划布局,发展培育若干个有竞争力的整车生产基地,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区域格局。
截至2005年底,浙江列入国家车辆公告目录的20家车企共生产各类汽车约15.57万辆,比上年增长29%,汽车制造业已成为该省经济的重要产业。
来源:东方早报发布日期:2006-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