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语:衢化和东港二大片区近80平方公里区域,按“衢州工业新城”的理念进行统筹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市区培育两大“百亿”产业(氟产业100亿、金属制品)和若干特色产业的主要空间平台,这是解决衢州市区工业发展的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
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市政府五届二次会议明确提出:通过五年左右努力,使该区域成为“氟硅之都、五金基地、高新园区、工业新城”。明确定位,提升功能,通过规划引导和必要的行政推动,突破行政区划、部门限制,促进土地、设施、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构筑产业共育、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新格局。如今,经过华师大专家、市规划局和相关部门5个多月的反复研讨、论证,工业新城(衢化片区)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已绘就,本版特将相关内容作一解读。
工业新城战略背景
当前,衢州市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分布在二大片——衢化片(巨化公司、高新园区、金属制品园区)和东港区(市经济开发区、沈家开发区、柯城园区)。在衢州经济刚起步阶段,二大片内五个主体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在调动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及对统筹协调、产业集聚发展的需要,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带来的弊端已日益显现。
从战略上看,虽然各主体各自有并联的子战略,但由于缺乏片区统筹的发展战略,缺乏主线串联,融合度不够,使区域整体发展方向不明确,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空间上看,我市已在谋划产业集聚发展,但缺乏产业集聚的统筹空间规划,使集聚发展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空间支持;
从共享上看,基础设施(水、电、路、物流等)共享性不强,缺乏统筹考虑,使投资和资源浪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协调性;
从结构上看,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厂中村”问题),制约着片区各主体的发展空间,制约着城市的品位,并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互动情况上看,工业化与城市化缺乏互动。城市面貌落后,城市配套功能弱,城市化进程缓慢,如不重视,该组团会拉整个城市发展的后腿;
从机制管理上看,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难以形成合力。
工业新城战略意义
首先,“工业新城”理念在战略层面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合力。(酌)由于二大片区的多头管理,使各园区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共建共享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以“工业新城”为切入口,相关各部门远在规划成果未完稿之前就已统一了思想,各方积极配合,献计献策,为开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酌)
其次,“工业新城”理念符合各园区目前准粗放型拉框架模式向开发与功能性配套建设并重转换的要求。衢州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量的扩张是唯一无奈的选择,但在此种模式发展起来的园区,如不加以重视,其资源浪费、布局混乱等问题必将在今后逐渐暴露,影响园区可持续发展。因此,量、质并举,建设功能充分完善、环境优美、统筹布局的新园区是当务之急。“工业新城”倡导的以城市特色功能区理念经营开发区的理念,对今后的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再次,“工业新城”为市区产业做大、做强将提供良好平台。氟硅,五金等龙头产业集中在该区域,但由于目前产业空间布局、管理机制、安全隐患等原因,制约了特色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工业新城”的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产业联动、循环经济等理念,为市区产业做大、做强搭建了平台。据产业发展预测,至2010年,“工业新城”的氟化工销售将达50亿,金属制品销售达100亿,其它产业100亿。2020年,“工业新城”工业销售总产值将达1000亿。
功能定位:绿色氟都,工业新城——先进制造业基地
绿色:倡导循环理念,营造适居环境
衢化片区倡导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理念,并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系统,以此营造一个绿色的适居环境。
氟都:挖掘产业亮点,打造城市品牌。
以氟化工这个产业亮点作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形象名片,以此衍生出一系列的城市品牌。
工业:借助工业立市,走向多元发展
借助衢州市“工业立市”的契机,以现有的化工和金属制品两大行业为主导,逐步发展成多元并举的工业结构。
新城:强调综合功能,构筑和谐社会
以建设功能齐全的工业新城,来实现衢化片区的跨越式发展,追求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共同走向和谐社会。
先进制造业: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城市功能
以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控制数字化,制造工艺装备紧密化,产品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经营全球化,来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夯实衢化片区的产业基础,最终能与老城区的现代服务业功能相协调,城市功能的地理分布上形成“北服务、南制造”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