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晨,浙江万里学院3位大三学生戴芳芳、戴莺欢、江子尚将踏上黑龙江亚布力,进行模拟环境下的“魔鬼训练”。这次训练是为赴南极科考作准备的,最终通过训练测试的一名幸运儿将和科学家一起赴南极参加科考。他也将成为我省惟一一位赴南极科考的在校本科生。
昨天晚上,在从北京开往黑龙江的列车上,3位大学生的眼中闪动着兴奋、期待的光芒。
从1100多名报名者中胜出
2月7日,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著名极地科学家王自磐的带领下,3人从杭州赶往北京,准备参加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在黑龙江亚布力设立的集训。(见时报2月7日8版相关报道)
3名大学生都是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学生。根据万里学院与德国极地海洋研究所的合作协议,学生可以参与该研究所的各种科考项目,包括去南极和北极进行极地科考。因此,今年8月以助手的身份与该所科学家共赴南极考察的可能性,落在了万里学院学生的头上。
去年6月,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1100多名报名学生中,3名大学生脱颖而出。“我们挑选的条件是学习成绩优秀,英语达到四级以上水平,身体健康,综合素质良好者,他们3人均达到了要求,而且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也基本让考官满意。”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院长杨季芳说。
9天“魔鬼训练”诞生幸运儿
在雪地里挖个至少能容自己藏身的大雪洞,看谁挖得又快又大又深;雪坡上,放根绳子,看谁爬得快爬得远……在气候环境与极地相似的黑龙江,这些集训项目可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
为期9天的集训后胜出的一名幸运儿,将于今年8月和科学家一起直飞南非开普顿,乘坐“极星”号科考船(欧洲惟一的极地科考船)前往南极,进行为期70天的极地之行,协助科学家完成提取微生物标本、常规取样的任务。
极地科考结束之后,作为第一个去南极的学生,这名幸运儿还有可能去德国的实验室待上一段时间,感受国外先进实验室的氛围,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从南极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
追踪发布《大学生极地训练日记》
为了在第一时间记录此次难得的大学生南极科考经历,时报从今天开始推出新闻连载:江子尚、戴莺欢、戴芳芳3人的极地训练日记。
记录他们在亚布力的训练经历,讲述9天集训的酸甜苦辣,讲述他们竞争中的友情。
时报还将在第一时间关注赴极地科考幸运儿的产生过程,并由这个人,为时报读者继续在极地发回《大学生极地训练日记》。今天,推出日记的第一篇。
-《大学生极地训练日记·魔鬼训练1》
2月8日晴
零下21℃的亚布力我们期待又担心
昨天早上7点半,火车一到北京,我们就直奔同仁医院。在那里,我们要和中国第23次南极考察队员一起进行体检。体检项目很多,分别对心脏、肝脏、血液等进行了检查。
去南极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身体素质要好,因此,医生的检查十分仔细。我们也不免有些紧张,在每一个项目完成后,都会急着问结果,每当得到医生肯定的答复,我们都不由自主地舒出一大口气。体检整整忙了一上午。
下午1点半,我们就要开始室内教育了。中午有半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我们抽空去了一趟天安门,拍了几张照片。
室内教育之后,由6位南极考察队资深人员为我们授课,对南极极地考察情况,南极越冬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国外南极考察概况都进行了介绍,我们对南极这块圣洁的地方更加充满了渴望。
今天也是忙碌的一天。我们早上6点半就起来了,7点吃了早饭,7点半整理行李到国家海洋局集合,进行室内教育,像打仗一样,又快又忙碌。
吃过午饭后,稍稍休息,我们就赶去火车站。这一行30多人中,我们几个年龄最小,他们大都40来岁,最大的已经52岁了,而且整个队伍中,除了戴芳芳和戴莺欢外,全是男的。他们就像对待子女一样照顾我们,今天来火车站的路上还帮着我们拿行李。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的很健谈,有的比较安静,但都很友善。短短两天,我们已经熟悉起来了。
下午2点钟,激动万分的我们和科考队员一起,登上了北去亚布力的火车。明天早上七八点才能到亚布力,听说当地温度有零下21℃,我们既期待又担心。
想想我们三个人能从那么多报名者中胜出,真的很幸运。我们的竞争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激烈,我们是对手,更是朋友。晚上我们会早点休息,迎接第一天的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