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不思进取让村官心灰意冷
吴琴福说他听说了村里关于他的一些传言,他知道很多村民不理解他为何会中途辞职,面对记者的疑惑,一开始他试图让记者相信,他的辞职纯粹是个人原因,“一年的村主任干下来,我发现我耽误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做出什么事来,以我这样的年纪,没有资本耗下去,耗不起的。”
“当初竞选这个村主任的时候,没考虑到工作会很繁杂,会影响到你自己做生意吗?是不是一年村主任当下来,感觉力不从心,不堪其累啊?”吴琴福的回答并不能使记者信服。
“影响生意这个当时肯定考虑到了,而且老实说,我觉得做这个村主任还是可以胜任的,压力并不大。”
“那为什么会作出现在这样的决定呢?”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吴琴福终于说出了他的苦衷:“说实话,当了村主任后发现,好多事情真的不像当初所想的。”
“农村是一种熟人社会,很多事情我早已想过,村务工作这点压力对我而言算不得什么,真正让我灰心的是村民的态度。”
一年任期之中,吴琴福说他不停地在兑现他当初竞选之时的承诺,“当初为竞选贴出来的承诺书,可以说大部分都已经做到了,或者正在开展之中,村里的几项遗留工作基本上都完成了,路也修了、旧房也拆迁了、田地也重新得到了分配、公墓也修好了;村办图书馆在我还没上任的时候就已经开办了起来,目前已经有近千本藏书了;这一年中我先后组织了6批村民到萧山、富阳等地学习人家是如何发展养殖业和大棚蔬菜的。”
然而村民们给予的“回报”却让吴琴福伤心不已:一年里,吴琴福一共为村里建设投资了将近14万元,“这些钱投进去后,如果真正能为村里的经济发展起到作用,我也无话可说,但是,村民们那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心态让我伤透了心。就说大棚蔬菜,虽然村里也有两户人家搞了起来,但我前后带出去考察的几拨人回来后,却没有一户自己搞起来的,我对他们说,技术也去学了,如果没资金可以来找我,但是一年过去了始终没动静。”
“还有,我为了引导村民在田里种植经济作物,就鼓励他们如果收益不好,我负责赔偿他们的损失,结果有些村民竟然在种植了作物之后,再也没去管理,只等着收成不好时找我来赔偿。”
吴琴福说,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却一再地伤他的心,他感觉到,如果村民们的心态没有调整过来,即使他再干上几年村主任,也很难改变他们贫穷的状况。
致富能人未必能成合格管理者
相比较一年前,当吴琴福在村委会换届选举前,将一张《承诺书》悄然贴进村子时,踌躇满志的他大概不会想到会在一届任期尚未结束前,就选择悄然离开。
去年4月12日,站在村委办公楼的3楼上,吴琴福指着全村风貌对记者说:“给我一段时间,等你下次来看时,你看到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生机勃勃的、富裕起来的新村庄。”
一年后,当记者再次踏足前宅村时,村庄发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两条新修建的水泥路直贯全村,这是吴琴福当初设想好的,村里的农田机耕路也已经按照他的计划修建好了,该拆迁的旧屋也得到了拆迁,稻田里的蔬菜大棚也搭建了起来,村里的两户养殖户去年也获得了丰收。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吴琴福感到满意,甚至使他感到落寞,相比较他花费的心思,似乎这些成绩还太小。“我最不满意的就是,这些表面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一个内因动力的结果,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被迫’中完成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央党校政法部副教授肖立辉对于富人治村发表了他的看法:“‘富人治村’这种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好的,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前宅村的个案中我们也发现,虽然这一年来,前宅村的村民很佩服新主任的能力,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打心眼里完全认可这个村主任,他们考虑的总是村主任如何能够给予他们收获,却没有想到只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
肖教授同时指出,“很多农村里的致富能人的致富能力与管理能力还是有区别的,富人治村后未必就能够成为合格的管理者,所以各级党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富人治村加以引导、培训,这也告诫了一些正在从政的或者即将准备从政的致富能人,不要盲目地走上这条路,还是要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