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裁缝”靠欺诈发家?
《红衣坊》的热播却惹“火”了“红帮”研究专家以及“红帮”后裔。
“红帮”传人史先生气愤地称:“看了几集,我就看不下去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居然在电视剧中把‘红帮裁缝’——宁波同乡会会长写成卖国贼,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一位“红帮”专家更是书写了长达数十页的“质疑书”一一列举《红衣坊》的失实之处,他介绍说,“‘红帮裁缝’是具有历史性贡献的服装创业群体,他们引进了西服对其进行了改造,而且还创制了中山装。不仅如此,‘红帮裁缝’还参与了旗袍的改良。但《红衣坊》中的两位主人公奋斗了什么?只知道整天谈情说爱,甚至主人公之一张天云始终强调他最讨厌做一个小裁缝。这与‘红帮裁缝’的敬业精神相差甚远。”
“另外,‘红帮裁缝’最基本的品质是勤俭起家,是讲信用。但这个电视剧中的主要人物——兄弟俩张天云和汪仁昌基本上都不讲信用。他们都是骗来骗去,骗完中国人骗外国人,骗完男人骗女人,骗到最后还搞窝里斗。他们都是凭着一些尔虞我诈的东西发家的。”这位专家认为,《红衣坊》不仅称不上是“‘红帮裁缝’的奋斗史”,而且还有误导观众之嫌。
2月21日,“红帮”传人董祝琴女士代表“红帮”后人发出声明,要求制片方向“红帮”前辈以及“红帮”后人道歉,并宣称可能会将此事诉诸法律。
《红衣坊》让“红帮”扬名
当然,也有一些“红帮”专家表示支持《红衣坊》。“红帮”第六代传人江继明告诉记者,作为该剧的顾问,他基本上‘顾而不问’,直到电视剧播出才了解剧情。但他表示,《红衣坊》基本史实并没错。
江继明还介绍说,“这部电视剧商业味是浓了点,但戏剧总是要通过艺术加工的。《红衣坊》突出了‘红帮’老一辈的创业精神、爱国精神、忠于民族工业的精神。这些对于弘扬宁波‘红帮’是有好处的,‘红帮裁缝’是我们宁波的一张名片,通过这部电视剧有助于让全国观众都了解‘红帮’,认识‘红帮’,也有助于让今天的宁波‘红帮’走向世界。”
据宁波文广新闻出版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龙票》、《大染坊》等商帮电视剧热播,徽商、晋商、山东商人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但百年来在中国商界呼风唤雨的“宁波帮”却不见“身影”,他认为,《红衣坊》弥补了这一憾事,再现了甬商异常丰富的传奇经历。
保护“遗产”不能靠“戏说”
“老艺人们相继过世,手艺面临失传,十多年前,我们开始收集整理资料,录音录像。但是影视剧传播面广,我们的这些努力或许都抵挡不过几部电视剧的。”陈万丰坦言,《红衣坊》让大众了解“红帮裁缝”,但“戏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伤害极大。
陈万丰介绍说,10多年前,他们已着手调查辖区内的“红帮”源流,成立了宁波红帮鄞县服装技术协会,1998年创建以“红帮”史陈列为支撑点的中国首家服装专题博物馆——宁波服装博物馆,还编写了《宁波服装》、《红帮服装史》等专著,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宁波红帮文化学术研讨会……
“事实上,这些努力都是‘博物馆化’,只能是退一步的选择。”昨天,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表示,对于民间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原生态保留。
昨天,陈万丰也感慨,宁波的服装企业众多,可里面几乎全部是流水线的机器生产,见不到“红帮裁缝”的身影。“倒是在杭州,老合兴和恒龙两家洋服公司,前两年,请去了我们十多名‘红帮裁缝’。”他告诉记者,手工制作的服装,量身定做,质量最好,国外顶级的服装企业都是纯手工,前景看好。
宁波在世的“红帮裁缝”还有近百位,如果能用好这些老人,完全可以实现“红帮裁缝”的原生态保留,“这远比拍几部电视剧有价值得多。”
相关链接
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的源流在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孙张漕村,发祥地在毗邻该村的奉化江两岸——姜山、云龙、钟公庙、下应和奉化市的大桥、江口、西坞一带。红帮裁缝以上海为中心,影响波国内外。
红帮裁缝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中国服装史上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件西装;中国第一套中山装;中国第一家西服店;中国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为我国近现代服装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帮技艺以父子、师徒和工场作坊为传承方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先后有六七代出类拔萃的传人,涌现了裁缝状元、巧匠、工艺发明师、国服高手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创业和创新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宁波当代服装业。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海内外的红帮裁缝共计百余人,且都已七八十岁高龄,红帮技艺面临着人绝艺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