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最新发布的《2005年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披露,该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存活率不到五成
3月20日,杭州西湖边的一个写字楼,年轻的律师张瑞凡悠闲地站在窗口,远眺桃红柳绿,还不时地呷一口龙井茶。
“我喜欢并习惯于这样悠闲的生活。”张瑞凡对《第一财经日报》坦承,与父辈忙碌的商业生活相比,他过的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张瑞凡的父亲是浙江湖州的一位企业家,其所经营的电器企业年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元。为了维护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父亲每日都奔波在苏浙沪之间。早在三年前,他就发出了让儿子回湖州继承家业的“邀请”,可儿子还是留在了杭州。
事实上,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与张氏父子有着相同经历的大有人在。越来越多的民企“少帅”们,正以自己的“独立奋斗”悄然拒绝父辈递过来的财产“接力棒”。
“第一代”交班情切
2002年,张瑞凡毕业于杭州商学院法学专业。和班级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他留在了杭州,并进了一家规模中等的律师事务所。
“那年,父亲对我的选择极为不满,由于我是家中的独子,按照他的设想,我应该选择回湖州,从企业基层做起,直至最后掌管他的企业。”张瑞凡说,在留杭州和回湖州之间,他也曾有过艰难的选择,可“最后还是被杭州的悠闲生活所吸引”。
“这几年来,父亲并没有放弃让我回去的想法。前些日子,还让我回去做他的助理,并开出了月薪1万元的‘高价’。”张瑞凡说,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样的诱惑,尽管目前他的月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
和张瑞凡持同种心态的浙江民企“富二代”并不在少数。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曾提出“浙商的十大悬念”,其中第一条就是“浙商第一代接力棒交给谁?”
2004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设立了一个“创业人才孵化班”,即通常所说的“少帅班”。首批招募的30名有创业志向的本科生中,大多数人都有家族企业背景,且家庭资产在千万元以上,但基本上都属于中小企业,尤以温州的民企居多。
“从第一年毕业的学生中来看,目前仅有一人在其父亲的企业中扛起重担,其余学生中尚未听说有正式接班的;在读学生中,也无人表示一毕业就将接手父辈的企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副院长王陆庄表示。
根据本报记者的不完全调查,目前在浙江的大型企业中,并不缺乏接班成功的案例——楼忠福之子楼明,已渐渐接掌浙江广厦;鲁冠球之子鲁鼎伟,已出任万向集团总裁;茅理翔之子茅忠群,更早已紧握方太集团帅印;郑秀康儿女郑莱毅、郑莱莉,目前都已成为康奈集团能够独当一面的得力干将——但在浙江近36万家民(私)营企业中,占比99%的中小民营企业却多少都面临着“富二代”接班的难题。
“目前在浙江的重量级企业中,并不存在接班难题,难的是浙江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进入了中老年,这些企业的创始人让‘第二代’接班的心情异常迫切。”王陆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