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出身的张红良,经营的衢北畜禽养殖场去年出栏生猪2.1万头,销售收入达1600万元。他靠养猪发了家,还带动一方百姓改良生猪品种。
“2000多头生猪今年已售往香港、新加坡等地,每头售价与内销相比可多赚80元。”3月下旬,谈起“养猪拓市经”,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衢江区杜泽镇塘沿村村民张红良,一脸的兴奋。
“养猪,找到了挣钱的门路”
张红良已养了20年的猪。“1983年,我高中毕业就跟父亲学做木工。”回忆往事,张红良感慨地说,要不是为了早日偿还结婚时所欠的5000元债,他也许会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地道的乡间木匠师傅。
上世纪80年代末,塘沿村就有不少村民开始用配合饲料养猪。见养猪效益不错,张红良找到信用社贷了3000元钱,开始养猪。半年下来,赚了1100元。“是养猪,让我找到了赚钱的门路。”1990年,张红良租了村里一幢旧房养了500多头生猪,除去成本净赚4万多。1992年,信心倍增的张红良贷款20万元,承包了村里一片86亩的荒山,将猪舍建在山上,一来可规模养殖,二来能减少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两年后出栏生猪3900多头,纯收入达50多万元。这年,张红良成了原衢县最大的养猪专业户。
“第一个将外三元猪销往上海”
生猪行情有跌有涨,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养猪风险不小。“我也亏过本。” 1998年,张红良的衢北畜禽养殖场养有母猪200多头。这年,养猪的饲料成本高,生猪价格一路滑坡跌至每公斤4元,与许多养猪户一样,张红良一年辛苦几乎无利润可图。依靠福建市场这条单一销售渠道,养猪要赚大钱挺困难。
“得另辟销售市场。”1999年初,张红良来到上海,与当地一家公司合作,在上海宝安区承包下一条生猪屠宰线。仅这条生猪屠宰线每年可直接屠宰生猪4万多头,不愁栏里的生猪卖不掉。在上海宰猪卖肉时,张红良又捕捉到市场新信息:在上海“外三元”猪特受当地居民欢迎,一头猪还比“内三元”猪要高出40元钱。马上改良品种!在区农业部门支持下,不到两年他养殖场内700多头母猪,全部改成“外三元”母猪。有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张红良养猪再也没有发生过生产性亏损。自1999年起,他连续4年供应上海市场约5万头商品猪。
2003年,张红良又与杭州一家公司合作,成立了衢州市联合衢北养殖有限公司。去年,他饲养的生猪90%销往杭州。同时,他还帮其他养殖户销售近万头生猪。
“规模化科学养猪才能赚钱”
“农户养一头猪如果只净赚20元,他不会再养,而我会。以年出栏2万头计算,就有40万元纯收入,这就是规模化养殖的效益。”对此,他先后在莲花镇建了两个面积40亩的养猪场。2003年,他又投资470万元在云溪乡棠陵邵村荒山上,建起了一个占地120亩的现代化养殖场。同时,建起一家饲料加工厂,年加工能力2万吨。张红良说,在生猪市场正常情况下,他养的猪平均一头能净赚50元。
一幢幢猪舍整齐排列,养猪场内外整洁,这是我们在云溪养殖园区看到的情景。在这个养殖园区,张红良投入7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沼气池、三级沉淀等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使排放的污水达到农灌标准。科学养猪,张红良将猪分成空怀怀孕配种、分娩、保育和育肥3个阶段饲养。在每个养殖阶段中,养殖场规定每名饲养员饲养哪几头猪,并每天登记饲养员喂了多少饲料、用了什么药物、药物剂量多少等,建立养殖档案,掌握饲养员养猪的全过程。“选好品种,定下饲养配方和保持猪舍清洁,养猪就不会有风险。”张红良按标准化养殖,他几个养殖场没有出现过一起疫情。
从去年起,张红良养猪再上新台阶。他在常山县球川镇承包了209.5亩荒山和180亩水库,成立了常山县龙翔养殖有限公司。目前一期已投入500万元,建好了40幢标准化生猪猪舍。去年12月份,该公司通过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活大猪供香港、新加坡备案登记。“今年出栏3万头生猪不成问题,明年有望达6万头。”张红良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