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温州南翼有一条大江叫鳌江。在鳌江入海口,一江隔两镇:南岸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北岸是百年古镇——平阳县鳌江镇。
鳌江港是浙江省五大联运港之一,南北两镇隔江相距400米。但是为了建造这座如今定名为“瓯南大桥”的沟通之桥,两岸百姓盼了整整20年。至今这座终于动工兴建的大桥又因种种原因而搁浅。
耐人寻味的建桥故事
1986年,在鳌江南岸尚处建镇开发初期的苍南县龙港镇,根据两岸城市总体规划,多次向北岸的平阳县鳌江镇提出在两镇的建城区联合架设沟通桥梁。但是,当时经济实力远胜于龙港的鳌江镇却不以为然,任凭对岸苦苦相求就是不同意。无奈,龙港镇只好舍近求远,在距建成区7公里以外的上游建造了龙港大桥。
历史有时会开人玩笑。在时隔7年之后,原先让鳌江镇看不上眼的龙港镇迅速成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而蜚声海内外。此时的龙港今非昔比,无论在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已反超古镇鳌江。两岸间一直靠轮渡往来的民众建桥呼声再起。但有趣的是,这回龙鳌两镇政府的态度却是倒了个儿--主动提出造桥者是早先并不积极的鳌江镇,而龙港镇方面却由当年的“积极派”转为了“消极派”。
此后,南北两镇在民众建桥呼声的推动下,双方不断的进行沟通。但是又因在建桥选址上意见相左、各不相让,建桥之事一拖再拖。好在此事引起了温州市政府的重视,2003年7月6日,双方在上级这个"娘舅"出面干预和协调下,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并定名为"瓯南大桥"。雀跃欢呼的两岸民众盼望中终于等到了这个日子。然而,再次让他们失望的是,按规定要求在2005年3月31日竣工通行的"瓯南大桥",又因建设中冒出拆迁利益等问题,造成大桥至今竣工无期。
建桥之结背后心态透视
“如果早建大桥,现在龙鳌两镇的经济会更加繁荣。”在龙鳌两镇采访时,两镇的一些干部对记者说。鳌江镇干部认为,两岸虽然行政归属不同,但共同依托着得天独厚的良港,内在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当初龙港镇提出建桥要求时,我们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生怕架通桥梁之后当地很旺的市面会受到对岸的牵引,影响本镇的经济发展。现在看来,过去这种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的短浅目光,多次错失了两岸“互补共兴”的发展良机。
龙港镇干部也有悔意。他们说,现在意识到建桥是一条“既绿了芭蕉,又红了樱桃”的双活之路。如果当初积极回应鳌江镇主动提出的建桥要求,架起连接两镇的大桥,天然良港的区域优势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必将极大地吸引周边地区甚至更远区域的人才、技术、资金向两镇聚集,为两岸发展成温州南部港口城市带来极大的可能。
为建这座大桥,双方的认识终于走向统一,却付出了宝贵时间的代价。如今"瓯南大桥"已初现雄姿,但是记者采访发现,时间虽然消解了两镇官方的建桥利益之结,但动工之后却又陷入政府与个人利益纠葛。温州瓯南大桥副总指挥戴安胡对记者说,大桥迟迟不能完工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大桥建设中与拆迁户的矛盾。由于大桥的两岸引桥延伸需要拆除涉及的部分民房,政府拿出高于市场价格补偿拆迁户,但是部分拆迁户却趁机"狮子大开口",致使大桥建设成了半拉子工程。记者在龙港镇暗访了解到,当地相关地段的每间民房的市场价格为60万元左右,此次政府为了加快建桥进度,愿意每间补偿80万元,但是部分被拆迁户却向政府提出每间至少100万元补偿才同意拆除,造成大桥被迫停工。一些拆迁户说:“现在政府造桥箭在弦上,此时不敲一杠,更待何时?”
20年架桥之痛的启迪
在采访中,一些干部和群众说,龙鳌两镇如果同属一个县,这桥早就建起来了。由于行政归属不同,使得双方在竞争与合作的态度上,本能地倾向于竞争而忽视合作,这就是为什么建一座相距仅400米的大桥会如此艰难的重要原因。但是区域之间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何况鳌江两岸共同依托港口内在联系十分密切。龙鳌两镇20年架桥之痛,让平阳和苍南两县的干部群众得到一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洗礼。启迪人们在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今天,需要放眼长远,要勇于克服自身狭隘心态,及时顺应潮流,抢抓战略性发展机遇,早合作早得益,通过共同协作和优势互补来加速经济的共同增长。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平阳和苍南两县对大桥建设十分重视,但由于建桥之事一拖20年,致使工程上马后仅引桥建设涉及拆迁民房的费用就达数千万元,巨额的资金负担让两地政府不堪重负,加上一些拆迁户不断提高补偿要求,导致"瓯南大桥"再度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