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随父母上山采茶,和生产队里成群结队的社员一起穿梭在翠绿的茶园里,像个老到的茶农一样把刚出锅的茶泡得苦涩不堪,然后咕噜咕噜地喝下去。
15岁,怀揣着家乡茶叶的清香梦,考入杭州农校茶叶专业。
19岁,一个外地同学父亲的武义购茶经历,促使他放弃校方唯一一个留校名额,回到家乡农业局,践行儿时的梦想。
祝凌平说,整个武义茶乡的致富,是其最大的希望,虽然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他愿意为此奋斗一生。
一个武义茶乡的农家苦孩子
祝凌平与茶的情结始于少年时代。
他7岁那年,就随父母上山采茶了。那时还是在生产队时期,成群结队的社员穿梭在翠绿的茶园里。祝凌平也曾跟着茶农亲身体验过如何采茶,如何将其揉搓加工成米粒或者豌豆大小的“熟”茶。他也因此学会了像茶农一样把刚出锅的茶泡得苦涩不堪,然后咕噜咕噜地喝下去。
祝凌平说,仰脖喝茶,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当成解渴之物,对于杯中茶叶种种细微的变化,谁都没有注意。茶农更关心的是茶树的长势和“熟”茶的色、香、味。而这些祝凌平少年时便有的思考,也许促成了日后其报考茶叶专业的根本原因。
1985年,15岁的祝凌平以全县中考第3名的成绩,考上了杭州农校茶叶专业。4年之后,他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全优的成绩领取了毕业证书。校方把唯一一个留校名额给了他。
正当他在留杭与回乡之间抉择之际,一位外地同学找他说了一件事情:那同学父亲到武义收购了一批茶叶,初看成色很好,开水一泡竟然浮起一层草木灰……一了解,据说茶叶培育中还使用了化肥农药,吓得那同学父亲发誓再不踏进武义购一片茶叶。
一番话引得祝凌平良久思索。想起自幼立志要改变家乡茶农的命运,他面对留校任教的巨大诱惑,毅然选择返回故乡,践行儿时的梦想。1989年8月,祝凌平被分配到武义县农业局。
改造茶园,打响“武阳春雨”品牌
武义是山区县,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有茶园面积10.7万亩,是浙江省传统产茶县。早在1932年就有茶品在省农产品展览会上获奖,1986年又有“天坛”牌特级珍眉绿茶在日内瓦第25届世界优质食品评比中获金奖。
但武义茶叶在改革开放后,却日渐式微。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县茶叶产量只有2000吨左右,年产值也只有1500万元。
已在农业局上班的祝凌平和同事们认真思考武义茶叶产业的现状,找出了茶树品种老化和制作工艺陈旧等症结。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他们向局领导提交了振兴武义茶叶的专题报告。
1991年,武义掀起了茶园改造热潮。迎霜、龙井43、乌牛早、翠峰等10多个优良品种引进武义,全县短短几年就发展良种茶园2万多亩。1992年至1994年,祝凌平和同事选择了余家、华塘等地进行名优茶开发。
新开发的茶叶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浓,气若幽兰,外形细嫩挺拔显毫,状如绵绵细雨。童年的茶园和莲田的雨给了祝凌平灵感,他向局领导提议使用“武阳春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品名,赋予它应有的文化品位。
经过几年的努力,1996年,注册“春雨”牌的武阳春雨名茶开始推向市场,并一炮打响。“武阳春雨”连获浙江省一类名茶、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茶博会“中华文化名茶”和国际金奖、“中茶杯”全国名优茶特等奖、新中国50周年农村经济成就暨’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十大名茶等荣誉。
其间,祝凌平也从武义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技术员升任副站长、站长。1997年,县农业局成立武义县名茶公司,祝凌平兼任公司经理。
从零开始再打“乡雨”品牌
2004年春,武义县委、县政府在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品牌策划的基础上,决定整合中国有机茶之乡的众多茶叶品牌统一打出“武阳春雨”的旗帜,提升“三农”的茶叶平台和名茶本身的知名度及美誉度。
当有关部门领导找“武阳春雨”名茶经营者和品牌注册者祝凌平商议时,祝凌平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因为他深知,武阳春雨品牌的开发成功和他个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有机茶之乡”浮出水面,都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得天独厚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厚爱。
2005年春,按照政府制定的《武阳春雨茶商标管理暂行办法》,武义县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监管的“武阳春雨”品牌战略成功实施。
这时拱手让出“武阳春雨”商标的祝凌平格外从容平静,他从零开始注册“乡雨”牌商标。就在前些日子的中国济南第三届国际茶博会上,“乡雨”牌武阳春雨名茶喜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