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旨在培育新人、储备人才的“英才计划”正在平安人寿嘉兴中心支公司悄然展开。据悉,这是“平安人寿”在浙江的唯一试点。
而在这当口,一个不得不交待的背景是,大批中资或外资保险公司强势杀入嘉兴,掀起了保险人才市场的“大地震”。
今年至少有9家公司抢滩
“嘉兴已成为保险商必争之地。”嘉兴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大仁对记者说,据他掌握的信息显示,有意于今年进入嘉兴市场的保险公司将至少有9家。
“长三角保险市场是国内开放最早、发展最快的市场,各家保险公司都看好长三角市场的潜力,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市场。”正处于筹建中、首家进入我市的外资保险公司——“中宏保险”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长三角,处于中心位置的嘉兴更被看作是“风水宝地”。
据他介绍,进入嘉兴之前他们调查过,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的嘉兴,保险密度只不过人均800元人民币,“嘉兴保险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未来市场的发展潜力将是不可限量的”。
对此,李大仁也抱同样看法。不过,他告诉记者,自“中国人保”第一家进入嘉兴以来,截至目前,嘉兴市已有各类保险公司20家,年底很可能达到30家,“保险公司如此快速地进入,必将加剧嘉兴保险人才的争夺”。
人才培养跟不上发展需求
“人缘关系对从事保险业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嘉兴当地人有天然的优势。”一位人寿保险公司的辅导专员对记者说,嘉兴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保险公司,原本就紧缺的保险人力资源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
而一位参加过多家保险公司在嘉兴筹建工作的人士给记者分析说,保险公司一般在嘉兴这样的地级市设立的是中心支公司,在人事的安排上至少需要1名“一把手”、1至2名“副手”、5名左右部门负责人。那么,仅以设立9家为例,就至少需要63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而这还不包括保险公司在我市各县(市、区)设立的分支机构所需的管理人员以及业务人员队伍。
据李大仁介绍,仅2005年,他们协会就组织了4000余人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一天4场考试是经常有的事”。这可以说是嘉兴市保险市场人才培养跟不上保险公司进入的一个生动的注脚。
保险人才培养应着眼长远
新成立的公司要营业,就要引进大量的“熟手”,那些“老字号”保险公司里的“熟手”自然就成了新公司“挖墙脚”的对象。而新公司为了争夺急需的人才,往往给出“高额的薪酬和更高的职位”,以吸引他们跳槽。
“工作三五年,跳槽三五次,这在保险行业是非常普遍的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挪一下,收入涨一下,职位高一点,有几个人不愿意呢?据悉,嘉兴保险业已成人才流动最频繁行业之一。
“其实,靠‘挖墙脚’获取人才,常常是前面的‘战斗’还未打响,后院就‘起火’了。”李大仁对这一现象有不同的看法,“挖墙脚”虽然有立竿见影之利,但对保险公司而言也有作茧自缚之害。“高价‘挖人’,势必会增加成本,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他对记者坦言,曾有保险机构靠承诺高底薪、高职位,“抢”来了不少“熟手”,最终却因为无法兑现承诺而白忙一场。既无法稳定现有队伍又牵制了保险公司大量精力,得不偿失。而且一个保险公司从业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对投保人的利益也将带来损害。最后必将影响到整个行业的诚信形象。
对此,李大仁直言不讳地指出,建立一支有自己企业文化,有自己销售风格的队伍,对公司长远发展,特别是公司经营理念的贯彻、良好服务的持续都会有很大的好处。这对保险这样一个讲求诚信、着眼长远发展的行业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