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人在看着你,监督着你,也让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双述双评’散发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时刻鞭策着自己,让压力变成动力把工作做好,这是它对作为干部的我们起的最大成效。”俞华松说。
村干部的事变成全村人的事
自从有了“双述双评”,村干部工作的好坏就成了村民时刻关心的事,村里的事也就成了每个村民的事。
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后,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古城村的“道路硬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以前村里的很多道路都是黄泥路,晴天一层灰,雨天一身泥,村民中修路呼声很高。因为村里没钱,俞华松就不断跑上级政府要拨款、跑企业要捐助,为了不让村民为造路花钱,自己还贴上了一万元。造路时,为了节约成本,几乎全村的人都自发前来参加义务修路活动。壮劳力负责道路施工;妇女们则在家烧饭烧水,然后送到工地上去;老头子们也齐刷刷地把帐篷搭在已修的新路两旁,就连晚上也守候在那里,防止人或动物踩到未干的水泥上。那种干劲让俞华松感动得掉下了眼泪,从此,他也真正领悟到了“只有为老百姓干事实,老百姓才会相信你,支持你”。
农民作为主人有权说话
“余杭区这几年经济建设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综合指数居全国百强第20位。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专注于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的同步发展和农民群众政治权益保障问题。不可否认,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投入增加、服务加强、管理考核日趋严格的同时,百姓与基层干部互不认同、日渐疏远的尴尬,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基层工作难推动,社会矛盾难化解的信号。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村干部自身利益与村民要求挂不上钩,成绩的判定主体错位、缺位,真正作为主人的村民却没有发言权、决策权。因此,在农业人口占3/4的余杭区,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尤为必要。有鉴于此,以‘成绩村民评、报酬村民定’为突破口的‘双述双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了村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魏金阗是余杭区民政局的副局长,也是“双述双评”制度的创始人,自2000年试点工作开始,经过两年的大胆探索、反复实践、完善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评议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步骤。2002年底,又以径山镇为试点,全面推行了“双述双评”制度,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民主评酬工作在全区有序推广。“双述双评”制度在全国兄弟省市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一批从新疆和田远道而来的政府官员正在这里参观考察。
谋私利的村干部被“推”下台
记者在《2005年径山镇“双述双评”工作总结》中看到,径山镇13个村在2005年1月22日前进行的一次“双述双评”工作中,村干部工作测评结果,正职优秀率最高的达到100%,副职达到94%;正职优秀率最低的达到60%,副职达到51%;正职不称职率最高的是5%,副职是14%。村干部基本报酬评议结果中,26名正职,高于建议标准上浮的有24名,占92%,上浮额度最高达到16%,低于建议标准下降的只有两名,占8%,下降额度最多为2%,87名副职,高于建议标准上浮的85名,占98%,上浮额度最高达到11%,低于建议标准下降的只有两名,占2%,下降额度最多为1%。
也有一些干部因为工作不被群众认可而被降低工资或开除的。当地人说,2002年某村一名村委副主任因为违章建筑为己谋私利,而被群众“推”了下来。
这份材料让记者感觉到“双述双评”并不是口头说说的,也不是“搞形式”、“走过场”。正如魏金阗副局长所说的,“述职评议只是手段,整改提高才是真正的目的,通过‘双述双评’,村干部得到了深刻的警示教育,有效地消除了村干部中存在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起到了治本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