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镇的人想对得起这个地名
孝顺镇的由来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三国时,孙权暗访到这里,曾在一户农户家过夜,这个农户家的儿子是孝子,自己已经饿得快要晕了,还是把最后的番薯留给了母亲,孙权看了感动不已,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孝川”,后更名为孝顺镇。
不管传说是否是真的,但是孝顺镇的人一直引以为豪,不光把孝顺故事编成了册子,还要建起二十四孝的公园,以孝字打品牌。
现实的生活中孝顺镇也像别的农村一样,总会有几个不孝子女。
不少人说孝顺镇的“子女孝顺榜”的举措源自于市基村对四个子女不赡养95岁老妈妈的调解。当记者来到孝顺镇的白溪村时,镇里和村里的干部还在为67岁的朱瑞清老人的赡养问题发愁,朱大爷有两个儿子,早早分了家,老人说小儿子对自己还可以,但是外出打工了,大儿子就在身边,但是分家后从来没有赡养过他。老人住在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里,旁边的大房子是大儿子的,却要租出去,老人家要求不高,希望儿子每月能给他10元钱的赡养费,每年给他150公斤的米,这样他就心满意足了,但是据村干部说,这个看似不高的要求经过村镇干部的一再调解还是没能最后达成。
“孝顺镇的人,应该对得起孝顺这个名字。”镇党委委员戴翀认为,就是在反复的调解工作中,让孝顺镇的领导班子们寻求一种尊老倡孝的新模式,这就是“子女孝顺榜”。
记者手记
还要注重精神赡养
不少人认为,在以金钱数量为标准的孝顺榜上:是否交足了这些钱,贡完了这几百公斤的米,我就是孝子,我就算尽孝了呢?
打个比方:穷困的李小四家里有5个馒头,能拿出3个给父母,还能抽空给父母梳头洗脚,还能陪父母下象棋;小康的张小三家资千万,每个月只肯拿出500元钱给老人,动不动张小三就训斥自己年迈的爹妈。那么在张小三和李小四之间,你说谁是孝顺的孩子?
“不希望看到单以物质论孝子。”和戴翀谈到这个问题时,他显然已经有过思考:“因为精神上的赡养是很难量化,所以我们只能先从物质上去激励大家,形成一种尽孝的氛围,孝顺榜更多的作用是一种引导。我们从不忽视精神赡养,在我们的规定有这么一项备注,把子女照顾老人精神生活方面做得怎么样也会注明,考核最终是由大家来评的,所以孝与不孝还是出于多方面的评定。”
孝顺更多的是一个精神概念,让父母晚年过得开心才是最终的目的。孝顺镇政府营造孝顺长辈的舆论氛围,通过公布孝顺榜的形式激励晚辈孝顺长辈,这个举措是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的。也许正如省委党校副教授董明所说的那样,孝顺榜只是赡养老人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当地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找到的一个具体抓手,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但政府绝对不能就此沾沾自喜。孝顺镇的孝顺榜能走多远,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