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奉化市西坞街道力邦村时是一个清晨,记者看到这样几个镜头:几位打扮入时的姑娘坐在公园里读英语;一群小伙子在篮球场上玩得热火朝天;波导公司两辆双层大客车正在接送职工上班……
接下来的4天里,我们一直在力邦村寻找线索——在一个聚集了2800名来自17个省市的外来人员居住的社区里,这样一种平和、快乐、积极向上的氛围是如何产生的?在力邦村,记者捕捉到的四个细节,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细节一:妈妈的疑问
在三幢二楼,我们碰到住在这里的外来工申科时,他正在高声打电话:“钱的事你自己问姐姐好了。”
原来在波导公司打工的申科,上个月发了1200元工资,他把其中的900元交给同厂打工的姐姐寄回家去。他妈不相信他还有工资剩余,刚才打电话来反复询问,因为以前在南方打工,他从不寄钱回家。申科说,今年到力邦村以后,吃住便宜,花费大的算是每月50元的手机费。
如果你到力邦村,最直接的感触一定是这里的食宿价格之低:像大学里一样的宿舍,每人每月住宿费只要18元。早餐1元,午餐和晚餐各2元。2元钱能吃什么呢?一荤一素一汤,米饭吃饱为止。
“不过,想花钱也是有地方的。”申科告诉记者,这里超市、浴室、舞厅、乒乓球室等一应俱全。他最喜欢下班后到村里的文化广场溜冰。
力邦村其实是个四幢民工公寓和配套设施组合成的民工居住社区。2001年7月,西坞镇政府(现在为街道)为了解决当地企业的民工食宿问题,下决心建设民工公寓群作为企业公共配套。公寓采用市场化运作,由奉化市力邦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400万元建造,镇政府以土地使用转让费作价,保留了10%的股权。但为维护民工的基本权益,像食宿价格的变动等,镇政府拥有否决权。
力邦公司董事长蔡烈烽承认:“食宿是赚不来多少钱的,但低价食宿可以引来大量民工,带来‘三产’的发展,像这里的小店租金,近几年涨了4倍。现在公司每年盈利100多万元。”
政府算的是大账。西坞街道党委书记蒋加明告诉记者,职工入住力邦村的27家企业,不用各自去建职工宿舍,大约节约了270亩土地,省下了1亿多元的投资。
力邦公司投入运行才3个月,入住人数就爆满。现在周边的企业催着力邦第二期动工,还有3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期待入住力邦村。
细节二:400元装裱民工作品
外来民工曹玲艳抱着九幅装裱精美的书轴找我们,让我们看看书法兴趣小组成员写的字。当展开一幅歪歪扭扭写着“勤奋是一种可以吸收好事物的天然磁石”时,这位来自安徽蚌埠的21岁的小姑娘激动起来,因为那是她写的,而且被郑重地裱了起来。她说为裱这些毛笔字,居委会花了400元,为的是把它们挂到阅览室里。(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800名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年轻人居住在一起,除了基本生活保障,最难的还在于使他们和睦相处。
初来乍到的范兵兵,人生地不熟。为了消除八小时之外生活的单调,只有找老乡玩。在吃吃喝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小范就成了老乡中的“头”了。
当时镇领导和力邦村的管理者意识到,如果不对像小范领头的这类小团体及时加以引导,很可能要出问题。“每50个人里面只要有一个‘活跃分子’,那整个村里就有五六十个,如果他们带的不是好头,那力邦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没多久,在镇里指导和后勤服务公司组织下,篮球队、围棋队、书法兴趣小组、文学社、生活精致社等23个社团和文化沙龙相继成立,这些以相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社团和沙龙,打乱了以往以乡音为纽带的小团体和老乡帮派,吸引了600多年轻人加入。而其中带头的“阳光青年”,正是居委会常务副主任蔡荣华说的那些活跃分子。现在小范就是“力邦”篮球协会会长,“管”着下面4个篮球队的50多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