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平方米的临海橘乡农副产品配送中心,月均销售额20万元小窗口带动大产业本报记
临海市有一个橘乡农副产品配送中心。60平方米的场地,展示着40多个品种上百个品牌的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创办人、临海市涌泉柑橘产业合作社理事长冯贻法介绍说:“在这里展销的绿色食品有13个、无公害的有28个,全部都有自己的品牌。你看,光柑橘就有7个牌子。”
临海市橘乡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与当地91家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联结基地19.8万亩,农户2.1万户。从去年9月底开业至今,配送中心平均月销售额达20万元,这还不包括由配送中心介绍,客商到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直购的产品。临海10多个农副产品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畅销市场。”
分散生产的千家万户农民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茫然失措,关键在于传统农业产业链存在的“缺环”——缺失包装、品牌、销售、信息、技术等服务环节。临海市农办副主任王志坚说:“配送中心解决了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难题。”
配送中心是一个面向大市场的窗口。创办不久,上海华中果品市场的老总应邀到台州考察。他在临海街头散步时看到了橘乡配送中心,便信步走了进去,并看中了涌泉柑橘。当时,冯贻法不在配送中心,这位老总就驱车悄悄来到了涌泉,看了满山的橘树后,他又追到了柑橘产业合作社。就在合作社的大方桌上,他和冯贻法签订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合同。去年10月,第一批2000箱“忘不了”牌涌泉柑橘进入华中果品市场,10公斤一箱卖700元,两天时间全部卖完。冯贻法立即运去4000箱5公斤一箱的优质涌泉橘,600元一箱,同样购者如云。
配送中心也是一个接受市场信息的中心。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从这里传达给农户,使农业生产更符合市场的需要。配送中心日益红火了,有一个问题也凸显出来,那就是在每年的二三月份,经常有客户慕名而来求购高品质的“忘不了”涌泉蜜橘。但涌泉的柑橘到12月份就基本采摘结束,尽管市场有需求,却拿不出货!这个空档如何弥补?冯贻法想到了柑橘大棚。涌泉柑橘产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开始钻研柑橘大棚越冬栽培技术。他们的想法和农业部门、涌泉镇的想法不谋而合,向科技部门咨询后,近10位橘农远赴韩国济州岛学习这门技术,并很快引进了钢架连栋大棚。大棚建成后,柑橘可延长采摘期3个月,到每年的3月底,合作社的大棚里仍然有鲜橘挂在枝头,高品质的“忘不了”大棚柑橘卖出了每公斤50元的高价。
涌泉镇岩园村的汤统云是涌泉柑橘产业合作社的社员,他入社前种了5亩柑橘,平常年景,柑橘能卖到1.6元一公斤就谢天谢地了,一亩田也就1000元利润。现在,他只管种好橘子,销售不用操心了。去年,橘园亩产3000公斤左右,其中70%是优质橘,合作社以每公斤10元左右收购,一年下来,毛收入有10多万元呢。
小窗口带动了大产业。小小的涌泉镇已发展了3.8万多亩橘园,有万亩省现代农业柑橘示范园区、5000亩农业部跨越计划宽皮柑橘农业示范基地、1.7万亩财政部支持高品质柑橘系统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南屏山可以说是当地最后一座“荒山”。而冯贻法早就看中了,他向镇里表态,要把这座荒山开发成花果园。在580亩的荒山地里,冯贻法带领社员们栽下了果苗。
就在“五一”节前,冯贻法以12.6万元的价格拍下了省运会会徽和吉祥物“成成”的使用权,在柑橘的新包装箱上打上了省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他们正在筹办一个省级柑橘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现在项目正在报批中。这个创新服务中心办起来后,要辐射整个台州的柑橘产业,从事良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和品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