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俗语看性格
义乌人朴实、率直、重义、尚礼的人文精神,沉淀为俗语、谚语,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形成了义乌独有的乡风民俗。如"出六归四",它既指称待人接物,也是待人接物中的行为标准。在日常的礼尚往来中,义乌人遵循的是超值回礼(即"出六"),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道理。在义乌,人与人相处重真诚,人们常以"算计别侬一千,自己划到八百"相告戒。
义乌人好客,把客人看成是带来财富的"龙",因此有"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的古训。还有"上门不欺客",即宽容待人。就是指来的人即使是曾经无理于你,或是曾经伤害过你,但如今人家到你家来,就是客人,就要以礼待客。在义乌农村,但凡有客来家,不管是老客新客,甚至不管你是否认识,主人总是尽其所能以礼相待,那是一种如本能状的行为,不关大方与否。大约中年以上的义乌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家里好不容易杀了一头猪,卖了猪肉,猪血、猪内脏分送亲戚邻里,往往到最后,自家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是六七十年代以前在义乌农村很常见的"先客后主"的事例。
又如"日无米,夜无被,怨天怨地怨侬自"、"娘有爷有,不如自有""三个五更抵一工,日日起旱勿会穷",劝人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勤劳致富,还有如"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教人树立忧患意识,等等。正是这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土壤,培育开放出了今天义乌人"务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求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勇为(敢于梦想、敢于创新,敢于追求)、实干(不以事小而不为,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苦干)"的精神花朵。
从市场看发展
义乌市场发展20年,成就自然让人自豪。但是对于与市场的发展一起走过来的义乌人来说,发展中的那些细节,也许更显得鲜活而难以忘怀。
人们忘不了当年几个"摆摊"的与县委书记拍桌子据理相争的细节。20年前,哪里的"投机倒把"不是见了"官"就跑,还敢与县委书记相争?正是心怀脱贫致富强烈愿望的义乌人,以他们的"义无反顾"促使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四个允许"的政策。有人总结说,义乌市场是"群众背着政府偷偷干,逼着政府支持干"而起家的。
人们忘不了1984年县委提出"以商建县"发展战略前的那场争论。那是一场真正广泛而深入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那种在全县上下无处不在的争论给人以太深的印象。它不仅确立了义乌"兴商建县"(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更为义乌的市场发展赢得了"政府部门工作围绕市场转"的优良环境。
不少来义乌采访、参观的客人常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义乌的干部群众在说起义乌时,总是一脸的自豪与自信?是的,为什么?因为所有在这里创业、在这里生活的义乌人,他们了解义乌的起点在哪里。因此,他们坚信,义乌能从20年前的浙中小县走到今天全国强县市的行列,就能够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感谢义乌市委市府决咨办主任傅慧敏女士对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