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眼下,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正在全省方兴未艾,“五一”黄金周期间,乡村游和农家乐成了城里人最热门的度假方式。杭州梅家坞村作为全省较早开展农家乐的“先行者”,他们在发展农村休闲经济过程中的起伏、经验和得失,给人以诸多启示,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
对于梅家坞人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与以往的黄金周有些不同,人们不是兴高采烈地数钱、盘点收获,而是开始检讨和反思。因为这个“五一”长假,无论是游客数量还是整体收益都首次出现了下降。
“黄金周”后的一个上午,记者驱车来到杭州梅家坞村。与西湖景区内如织的游人相比,尽管新茶飘香,但雨后的梅家坞显得相当静谧。以往梅灵路两旁这个时候难觅车位,但记者到达时,停车场空出一大片,多数茶楼门可罗雀,不少服务员在茶楼门口边揽客边闲聊。
“现在生意大不如前了,上午连一个客人都没有。”梅灵路边清心阁茶楼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茶楼位置不错,但即便是双休日,生意也没法和以前相比了。本来寄希望于这个“五一”黄金周能补回来一点,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生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三成。
梅家坞村党支部副书记朱翔告诉记者,全村540户农户,眼下共有160户开设了茶楼。“应该讲现在梅家坞茶楼的整体经营状况还可以,不火爆但也不差,有些经营好的茶楼依旧十分红火,不过像以前那样几乎所有茶楼都爆满的日子确实一去不返了。还有部分茶楼由于经营不善,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有少数几家茶楼已关闭。”朱翔介绍说。
兴亦特色,衰亦特色
是什么让梅家坞茶楼的吸引力下降了?曾经是全省各地争相学习的农家乐发展典范,为何难现往日的火爆?
“以前我们是独此一家,生意肯定好,现在新兴的茶楼分流了客源。”朱翔分析说,近年来,周边的茅家埠、三台山、西溪湿地、龙坞等地开出了许多类似的茶楼,竞争十分激烈;另外,茅家埠、三台山等地临近西湖,别有景致;而龙坞等地则场地开阔,停车方便,梅家坞茶楼没有以往那样火爆也在情理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农家茶楼600余家,而且还在增加。从直接原因看,梅家坞茶楼生意回落是因为客源被分流,但最根本的,则是梅家坞的特色已经不特,失去了竞争力。”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周玲强告诉记者,梅家坞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在全省率先创造性地推出了特色农家乐,吸引了休闲客。从前人们专程跑到梅家坞喝茶,正是因为它纯正的农家特色和周围的青山绿水。现在梅家坞茶楼密集,商业味过浓,不少茶楼农家气息几已消失,这恰恰丢掉了梅家坞的特色。
据记者了解,由于前几年生意火爆,许多城里的投资客纷纷到梅家坞租农房开设茶楼,目前,梅家坞160家农家茶楼中,60%以上由外来投资客经营。外来投资客的到来,在带来先进经营方式的同时,也慢慢蚕食了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
市场表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与梅家坞村中心密密麻麻的茶楼生意清淡相比,距村中心一两公里外的小牙坞自然村,仅有10几户人家,那里环境清幽,茶楼全部由当地农户自主经营,家家生意都十分闹猛。
渴望化解“成长的烦恼”
梅家坞人把眼前的处境称为“成长的烦恼”。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梅家坞的昨天,是省内很多农家乐的今天;梅家坞的今天,也很有可能就是其他农家乐的明天。作为全省最早发展农家乐的村落之一,梅家坞现在碰到了其他许多地方尚未遇到的难题,他们希望通过探索早日走出当前的困境,再树发展农家乐和休闲经济的典范。
翁国良是梅家坞村最早开设茶楼的村民之一。两年前,由于觉得自己经营茶楼太辛苦,他把自家的茶楼转包给了别人。“明年承包到期后,我打算还是收回来自己经营。”翁国良告诉记者,促使自己作出上述决定的原因,是村里鼓励引导村民自主经营茶楼。“村干部和村民经过分析后认为,外来经营户大量进入后,梅家坞作为农家乐的特色不明显了。为了长远的发展,我们决定自己重新来开茶楼。”翁国良说。
做足茶文化是梅家坞村渴望突破“成长的烦恼”的新招数。梅家坞人认为,找回梅家坞的特色是当务之急,而梅家坞是西湖龙井茶的最主要产地,茶文化是梅家坞的最大特色,也是发展休闲经济的最大竞争力,从现在起,梅家坞将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打响这一“金字招牌”。
眼下,为提高茶楼经营水平,梅家坞村村委会正准备筹建一个农家茶楼协会,通过经营户的自我约束,提升茶楼经营的整体形象。此外,梅家坞还将评选星级茶楼,引领全村茶楼共同发展。
梅家坞,正站在二次蜕变的新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