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楼大厅的墙上,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幅巨大的台风卫星云图:茫茫洋面上旋转着一个巨大的漩涡,中间的台风眼令人恐怖,其行进轨迹被红色的指示灯清晰地勾勒出来。台风的生成和消亡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加上声、光、电为手段的台风模拟,让人直观感受到台风的威力。
600多幅陈列的图片资料和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抗台用的实物工具,为人们形象地再现了人类在抗击自然灾害时的艰辛和聪明才智以及与大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馆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馆内还配置了一套先进的全自动海洋环境远程观测传输系统,每年为浙江省有效指挥防台抗台工作提供可靠数据。
如果你有幸在台风季节来到岱山,就可以在台风博物馆的二楼落地大玻璃前,耳闻目睹台风来临时那惊涛骇浪的壮观场面: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巨浪将海水甩过岛礁,把几吨重的巨石轻而易举地拖入海中,以及巨浪重重地拍击在拷门大坝上发出的那种沉闷的声音。
而不远处正在建设中的台风博物馆二期4D动感影院与模拟“亲历台风”两大项目以及“台风乐园”正在紧张施工当中。
记得2004年第13届全国台风会议在岱山召开期间,与会的国内台风专家对台风博物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台风博物馆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怎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灾难的关系,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给人以启迪。
也正凭借于此,台风博物馆一跃成为全国大、中、小学生在气象方面的最佳教育基地之一。
海系博物馆的成长之道
岱山县和舟山其余几个区、县一样,都拥有绚丽的海岛自然风光。
但这些天然的旅游资源也给岱山带来烦恼和尴尬:海水、沙滩比不上嵊泗、朱家尖、桃花岛;佛教文化比不上普陀山;渔港比不上沈家门。
那么,要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必须另辟蹊径,绕开沙滩、海水等传统模式,错位竞争,树立自我品牌。
为此,岱山人动了一番脑筋。岱山拥有几千年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以海洋文化为魂魄做旅游产业,把文化同旅游结合起来,做品牌、做精品,实现夹缝中求生存,而博物馆就是一个弘扬海洋文化的有效载体,另外一方面也避免了与周边地区的雷同。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岱山海系博物馆都有“根”可寻:台风博物馆—岱山拷门是浙江抗台第一坝;灯塔博物馆—岱山是中国灯塔最多的一个县;渔业博物馆—岱山是全国十大渔业县之一;盐业博物馆—岱山拥有浙江1/3的盐……
我们知道建设博物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岱山没有动用县财政一分钱,而是利用多方筹资的发展模式,把海系博物馆风风火火地搞起来了。据核算,建造台风博物馆等5个海系博物馆的总耗资约为2400万元,而资金来源首先是对口部门向上级争取到的,第二是民间投资,第三来自建设单位向银行的贷款,最后是通过国有资产重组盘活。例如投资400多万元的台风博物馆(一期),其中200万元是浙江省水利厅拨专款支持,剩余则由县水务局组建实体筹集。再以投资700多万元的灯塔博物馆(一期馆区)为例,县文广局把对港山的一块场地抵押给县国资委,县国资委再用这笔资产组建开发公司去建造灯塔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