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房朝向到饮食习惯,都要写入健康档案
既是医院副院长又是责任医生,周伟能的案头堆放着小山一样的工作资料,包括农民健康档案、重点服务人群的统计资料等。
随手翻开一户农户的家庭健康档案,从家庭成员的人数、姓名,到某位成员的患病史、治疗史,再到饮食习惯、运动爱好以及健康体检表,内容全面、细致,甚至细到了该农户的家庭收入,饮食支出、房屋面积、房屋朝向等等。
对这些看似与农民健康没有直接联系的数据,周伟能解释说:“房屋面积跟家庭人数相结合,就是居住密度,它可以反映农民居住的空气质量、卫生情况;饮食支出同家庭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比例,能体现农户的饮食结构、营养状况;住房朝南的农户,患风湿类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小,而朝北、朝东的住户,风湿类疾病比较多发……这些信息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病情,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指导。”
在这些档案上,还写着责任医生对该村村民的健康建议。“这是现阶段健康干预工作的重点。”周伟能说,健康干预包括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健康指导,环保知识宣传等。
由于收入水平低,卫生意识差,健康知识知晓面窄,许多农民小病不愿看,大病又不得不上大医院,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户逐渐增多。统计数据显示,仙居约40%农民有病不医,4000多户贫困户,约50%以上是因病致贫。
“责任医生对农民健康的提前干预,有助于让农民少生病。”顾描华说。
2006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1至6月份已有8万多名农民参加了健康体检,检出各类疾病10540例,疾病检出率为12.5%,还直接或间接发现了143例肿瘤患者。
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33岁的周伟能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一直在设想公共卫生工作的两个‘转变’,一是行医模式的改变,从病人坐、等、靠、要变为医生上门服务,二是服务对象的扩大,从为病人服务扩大到为亚健康人群以及健康人群服务。‘20分钟医疗圈’的建立,正在促进这两个‘转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