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人人都知道,昨天是“教师节”,然而,却未必有多少人知道,昨天还是全世界第四个“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增进理解,重筑希望”。在中国,15—34岁年轻人的死因中,自杀位居第一位。在杭州,九成的自杀者行动之前都曾发出过隐匿的求救信号,但是周围的人并没有及时接受并第一
时间进行干预,这是酿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九成自杀者自杀前隐匿求救
2006年8月7日,因成绩下降被妈妈批评了几句,杭州拱北小区的一个14岁男孩从21楼的家中纵身跳下,当场死亡。
2006年8月15日,一位女子做电脑生意亏了,欠下一大笔钱,觉得没面子,坐在桐乡一酒店7楼窗口,企图自杀。
2006年8月15日,杭州一楼盘在建工地的工人因3000元劳资纠纷,爬上32楼要寻短见。
……
这是近期发生在杭州的自杀事件。这样的惨剧,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城市上演。两年多来,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热线共接到有自杀计划的“高危来电”306个。如果按照全国人口23/10万的自杀率,专家估计,杭州每年因自杀死亡的人数大约为1610人,这意味着,主动求救的自杀者还不到一成。但心理专家说,除去直接求救,几乎每位自杀者在做出过激行为前,都会用一种隐匿的方式向亲人、朋友求救。但是这些信号多数被忽略了。
自杀前他们的言行就像在交代后事
对于没有多少心理学常识的普通人,该如何发现这种隐匿的求救,把准备自杀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心理学博士骆宏举了几个他在咨询时碰到的案例。
一名高一女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全新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老师,一下子加重的课业负担,都令她非常不适应,尽管已非常努力,学习成绩却没以前那么出色了。而她也清楚明白,现在的社会,对于一个高中生,学习是唯一的出路。这令她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矛盾中,情绪低落,吃不好睡不好,类似“做人真没意思”、“活着真无趣”言语,常从她的口中冒出来。
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伴已去世,自己又患肾功能衰竭多年,隔天就得上医院血透,身体上的痛苦,经济上的负担,让他痛苦和绝望,老在子女面前提起死去的老伴,有一次,还当着子女的面,把自己还有多少钱、几本存折都告诉他们。
骆博士说,他们的自杀倾向已非常明显。他总结了几条人在自杀前的典型表现:无缘无故收拾东西,把平常最喜欢的东西赠送他人,把借来的东西一一归还;说话时常有交代、安排之类的词语,给人感觉他要出远门;情绪变得敏感,会无故发脾气,突然哭泣;阅读有关死亡的书籍,特别关注死亡方式;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身体表现。
让自杀者知道还有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际上,自杀者的隐蔽求救根本引起不了注意,很多人纳闷,被批评两句、失恋、疾病……怎么就会让人将生命都放弃了呢?骆博士说,在对自杀者的心理辅导中,最忌讳的就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别人的体验。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例如失恋,在有些人眼中只是个小挫折,但对情感脆弱的人,却可能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当一个人有自杀念头时,在他心中,死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因此,“没什么大不了的”、“别胡思乱想”、“轻松点”这些话,就会显得很无力。
心理学研究显示,要想帮助一个人抛弃自杀的念头,关键在于帮他找到除死亡之外的解决办法,让他们明白,自杀不是唯一更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在了解高一女生的想法后,骆博士没有做“要克服苦难”之类的说教,而是表明自己的相同立场,“现在学生的负担太重了”(这能打开对方的心理防线,拉进他们心灵间的距离),接着问她:“你觉得应该怎么办?”(让她自己来发现除死亡逃避之外的方法)。原本沉默的孩子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如果将来她当老师,会怎么培养学生,骆博士就在一边听她讲,一边表示赞同。一番滔滔不绝后,孩子发现,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那么多,而死亡逃避只是最愚蠢的一种。
心理咨询实践证实,企图自杀者在意识到其它解决方法后,就会主动放弃自杀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