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根的肩
张大根的肩膀,并不宽,甚至还有些瘦削,但47年来,这个肩膀扛过麻袋,挂过水壶,挑过泥沙,挡过危树,背过铁锹,肩上的每一道印痕都有一个故事。在东湖镇老百姓的心里,没有这个肩膀扛不起的事。
上世纪90年代,原城东乡各村的路面还是机耕路,路面的沙石一经风雨就成了凶狠的“拦路虎”,当时的村民戏言“骑车要随身带着老虎钳、扳头”。
于是,人们总看到大根在练习一套动作:肩上扛起一支三米来长的橹,一只手握着自行车的把手,在院子里不停地转圈,而自行车上捆满了铁锹、扁担。一圈又一圈,张大根的肩膀被绳索勒出了血痕。他是在练习,如何在自行车上带上更多的工具。
1990年底,大根开始找人来修这条机耕路,但快过年了,工人不好找,为了赶进度,张大根硬是一个人将一船20吨的石子挑上岸。看着脚下越来越平整的道路,大根摸着伤痕累累的肩膀舒心地笑了:“路修好了,我可以过个安心年了。”
能挑100斤,我就决不挑99斤。
——摘自《张大根日记》
张大根的手
张大根的手,布满了老茧。这双手很有力,15年来这双手见证了6条河的死水复生、12座桥的凌空飞度、300多公里路的一马平川。这双手很巧,“决不能让老百姓的血汗钱砌成‘豆腐渣’”。
1997年,本已退休可以在家享清福的张大根,接下了原绍兴城东乡敬老院这个烂摊子:30多间房屋年久失修,风一刮,落下的泥沙全都撒在老人们的饭碗里。敬老院连日常的开支都成问题,哪有钱修房子。刚上任的张大根手一挥:“乡里给我每月工资525元,我捐了100元给敬老院。”别人笑他傻,他说:“这100元,虽是一个小数目,但每月省下来,也可改善一下老人们的生活。”
在他病倒后,人们在他的工作笔记上的最后一页看到这样一行字:“想想办法,争取今年能让老人们的压岁钱再多100元。”
我是一个没有大本领的人,那就让我当一个铺路人吧。 ——摘自《张大根日记》
张大根的脚
张大根有一双让他自己也自豪的脚。他在日记里写道:“在城东一万多亩水田里,90%的田块,都有我的足迹。”
张大根的脚总也闲不住,病倒的前一天,他站在自己开垦的菜地面前,深深地吸一口气,将挑着粪桶的扁担压上双肩,但他的脚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旁边的施大妈想拦住他,但他只是笑笑,继续踏上上山的台阶。这是他到了敬老院后一脚一脚踏出的山路,这是他一手建起的菜园。
敬老院的楼道里,大根的脚步声总是不绝于耳,那是每天响得最早、消失得最晚的脚步声。院里的老人晚上7点就要睡觉,而同样是古稀老人的张大根却夜夜在这里值班到很晚,他要照料智障老人何柏水。张大根4年如一日,为他送茶、端饭、煎药、清理卫生,每天半夜还要到房间去看他睡得好不好。
我要像蜡烛那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自觉维护共产党员的形象。 ——摘自《张大根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