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正在大干快上的城市建设项目,资金基本都来自卖地生财的“地财政”。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步步严厉,不仅给“发热”的楼市吹来了阵阵寒风,不少城市已经拉开架子撑起“大场面”的“新城区”建设之类的大型项目,如同每一个老百姓关心的房价一样,正在经受宏观调控政策严峻的考验。
从“半壁江山”到“准备过紧日子”
素有人间天堂之美称的杭州,正给这种依靠土地和房产支撑起来的所谓的“经营城市”的思路敲响了警钟。
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内,包括杭州在内的不少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对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的依赖度非常高。随着国家调控力度的加大,这个房地产业一度热闹火爆的城市2006年的房地产行业地税税收预计减收将达14.31亿元,下降达25.14%,“钱景”堪忧。
西湖区是杭州近年来房地产开发较为集中的城区。在“调控”的声声警钟中,该区地方财政由早些年的好日子跌到如今的尴尬处境,“新旧两重天”尤其明显。作为西湖区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占前两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份额高达50%多,构成“半壁江山”。而今年一季度的统计表明,西湖区房地产企业入库税收同比下降达45%。受此影响,西湖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超过10%。
杭州全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一季度,近年房产开发量较大的滨江区、上城区房地产企业入库税收同比分别下降27%和16%以上。杭州市房地产企业入库税收为23亿元,下降了13%以上,导致杭州市财政收入增幅出现较大回落。
财政收入的减少令很多城区感到头疼,有的财政局长抱怨“区财政快成了吃饭财政了”,有的城区要求一年内暂停手提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用品的采购,部门预算总体保持零增长,“准备过紧日子”。
“经营城市”的动力从何而来
最近一些年来,在很多地方流行一种“经营城市”的思路,其操作模式为,先由政府“做地”,推出一个概念,然后整理出一块土地拍卖,卖地所得再用于搞当地的建设。该区块经过建设后升值,带动地价上涨,政府又可以通过卖地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不花政府一分钱,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一直是不少城市领导津津乐道的“经营城市”之经验。
由于在现行分税制下,增值税的75%上缴中央,25%留给地方,使得像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尽管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地方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高。相比之下,由城市扩张和土地占用带来的税收,包括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及耕地占用税等则全部由地方享有。“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因此成为地方政府扩充税源的最有效途径。在浙江不少地方,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要“城市化”,要搞建设,就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土地征用、房产建筑,这是地方政府可以掌控的巨大资源。这种制度上的原因正是卖地生财、“经营城市”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