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集团是“全国十佳小康村”,新农村建设走的是“村企合一”的路子。邵钦祥既是集团总裁,又是花园村的书记。他说,我是个农民,我的责任就是要带着他们共同富裕。这几年,邵钦祥一共掏了2亿多元,搞新农村建设,几乎把村里的道路建设、绿化、医疗、社保等大大小小所有的事务都包了下来。
2004年,花园一口气并进了周围的9个村庄,村庄规模从原来的500来人,一下子扩大到4300多人。集团在投资上千万元进行“老花园”改造的基础上,2005年又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新花园”,新建了休闲广场、水上乐园、农贸市场等,修通了9条20米宽的联村硬化道路,使花园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横店集团和花园集团,企业就办在自己的镇里、村里,企业和农村可以说不分你我,荣辱与共。企业是农村的门面,农村建好了,企业自然也有所得益。企业家既经营着企业,也建设着新农村。
此外,在东阳还有一种“村企联姻、产业互动”的模式。农村为企业提供原料、劳动力,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致富门路,两者紧密结合,异地结亲。这种模式应用更为广泛。
“三一实业”生产“蚕丝被”,被誉为“天下第一被”。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三一实业”的做法是把原料基地建在农村,把加工点设在农户。
“三一”的“对象”是铁店村。为了帮助铁店发展生产,“三一”一下子拿出100多万元,做好吐丝床送给铁店村,还与农户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三一”的葛老师说,输血不如造血,我们的做法是要帮助对方找到致富门路。这才是长效的。如今,在“三一”帮助下,铁店这个东阳最贫困的农村,有桑园200多亩,75%的人都在种桑养蚕,户均茧收入达到6000元。村民黄成荣去年养了16张蚕种,赚了2万多块。
东阳的民营企业为什么对新农村建设一往情深?除了企业自身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外,与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密不可分。
蔡志成副书记说,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这已成定论。问题是如何理解主导的内涵,如何发挥主导的作用。我们认为,政府主导,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一要资金投入,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四两拨千金”;二是创建平台,让企业有唱戏的地方;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加大舆论宣传、号召,在全社会营造气氛,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
市农办主任张卫伟告诉记者,企业热情高涨,大大出乎政府的预料。为了不至于给企业造成负担,市里规定,参加“结对”的,必须是效益较好的规模企业,而且每个企业只结一个对。但许多企业争着报名。开发区60多岁的女企业家李月珍主动请缨,一定要回报社会;康裕药业认为结一个对太少,要求再多结两个。
那些没有进入正式“渠道”,企业家自发的捐款捐物更是数不胜数。千祥的陈连弟捐资88万元修建村庄道路;巍山的李飞鹏捐资130万元修建水库;歌山镇西宅村有五个建筑老板,回乡过春节,参加了村里的一个茶话会,就捐了118万元用于建设新村。
为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东阳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建立企业参与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