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652.67万,占总人口的41.14%。随着我省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们的吃、住、行、医、乐等养老问题也日渐突出。
如何让他们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各部门为此做出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居家养老、老年公寓、托老所、社区养老等等。下面的几位老人,就是政府推出新养老形式的受益者。
读书看报泡茶馆养老院里蛮惬意
王宝元老人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3个月前,他和其他孤寡老人一起住进了杭州萧山区党湾镇敬老院。
“以前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两顿饭都保证不了,现在好了,一分钱不花,还有人给我洗衣做饭。”昨天,老人看到记者来采访,高兴得像个孩子,拄着拐杖,请我们进他那间洒满阳光的“双人标间”,老人耳聪目明,脑子转得很快。
隔壁的陈爷爷从外边踱进来打了个招呼:“我去村里喝茶了,每天都要去的,5毛钱一碗。”
敬老院里,这样的幸福老人有70多位。
党湾镇敬老院原先只是一幢两层楼的建筑,住着30多位孤寡老人。2006年10月,区、镇两级政府出钱,按照3星级的标准新建了一幢楼,总面积达到了8.2亩地,把镇里绝大部分的孤寡老人都安排了进来。
敬老院一楼是食堂,5张大圆桌,还有一台电视机。厨师大娘一边收拾一边告诉记者,中午吃的是咸肉烧蛋、青菜粉丝和腊鲞。
楼上有一个阅览室,供老人们读书看报。对面就是健身馆,跑步机、脚踏机俱全。老人住的房间都是标准两人间,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另外楼里还有两个公共浴室,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
刚住进来时,老人们还不太习惯集体生活。不过几个月下来,他们再也舍不得离开了。
每月领60元养老钱年收入高了4倍
“60元钱拿来干啥?我一听到这消息就想过了——买肉吃!”杭州萧山区党湾镇幸福村75岁的村民高小花说完这话,就笑开了。
60元对城里的孩子来说,也许只能买个洋娃娃,可对高小花来说,却可以结束她和老伴终年只吃自家地里种的粮食蔬菜的生活。
高小花和她的老伴、78岁的倪金土都达到了萧山区农村老人领取生活补助的年龄标准“70岁以上”,每个月夫妻二人能从政府领到120元钱。
“以前么,见不到什么现金的,哪有钱买来吃。家里有8分地,自己身体好,能种来吃就很好了。”高小花说,两个儿子条件也不好,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她和老伴才会拿到儿子给的400元零花钱。除掉给小孙子的40元压岁钱,他们每年的现金收入就是360元,这钱得精打细算地用在油盐酱醋上。“每人60元养老金”对高小花夫妻来说,就是全年1440元的现金收入,比原先高出了4倍。
同样高兴的还有党湾镇永安村的72岁村民许钊仁。去年7月22日,老人领到了浙江省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折,里面已经打进了6~9月的补助金240元,12月9日拿到了剩下3个月的180元补助金。
对更多的老人来说,每个月60元的养老钱也许并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改善。
“以前由于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即使省吃俭用,总觉得伸手向子女要钱的味道不怎么样,现在好了,生活有保障了,在家里也有了地位。”老人们觉得,这60元钱,撑着他们挺直了腰杆。
从2006年7月份开始,萧山区对7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老年人实行每月6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已向6.1万余人,发放了2541万元生活补助金。
社区助老服务员每天上门“查勤”
当记者来到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流水西苑马国珍大妈家时,家里没人,但在门上却有这样一张留言纸,上面写着:“小陈,今天我出门有事,我很好,放心。马大妈留。”小陈就是和马大妈结对的助老服务员陈凤娟。和她结对的空巢老人共有12位,每天她都要上门探望,看看老人们是否健康,是否需要帮助。为了怕陈凤娟白跑一趟,老人们有事出门都会留下这样的字条。
2006年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推出了“金钥匙行动”。社区独居、孤寡老人将自家的房门钥匙委托社区专人负责保管,由社区安排工作人员对老人上门进行探视,把探视情况及时反馈给老人家属。与此相配套,街道还推出了助老服务员制度,一个助老服务员结对数个老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和老人见一面、记一笔、及时为老人提供帮助。
在另一位空巢老人王士宏奶奶的家里,我们见到了陈凤娟。王奶奶今年81岁,唯一的女儿远在四川。就在2006年7月22日中午,王奶奶突然骨折,家里又没有别人,紧急关头,她想到了助老服务员陈凤娟。在接到电话后,陈凤娟迅速将老人送至医院,帮老人办理各种入院手续,一直忙到晚上才离开。
在陈凤娟的包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本记事本,上面记录了她每天走访每位老人的情况:老人身体是否有恙,为老人提供了哪些帮助等等,这中间也夹着像马国珍老人留在门上那样的字条。
流水西苑社区目前享受助老服务员服务的有46位独居孤寡老人,承担这项为老服务工作的是4位助老服务员,而服务则由街道出资买单。
家门口的托老所女儿随时来转转
在养老机构中,大部分的老人都是以全托为主,就在今年4月,位于杭州东新园小区的下城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开始试营业。这里托付老人有菜单式选择,可以是全托的,也可以是日托、周托、月托,或者双休日托、法定假托等。
记者在1102房间里碰到83岁的沈奶奶时,她刚午觉醒来。“我住在这里像住宾馆一样,衣服也不用自己洗、饭也不用自己烧。我女儿每天都来看我,可好了。”正说着,沈奶奶的女儿陈女士走了进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她就住在东新园里,“我们兄弟姐妹都忙,我虽然退休在家,可又要带孙子,忙不过来,如果把我母亲放到远的养老院我们又不放心的。”得知这里有家老人照料中心,陈女士跑来看了好几次。后来带母亲来看了看,母亲也很满意就住了下来,现在都住了8个月了。
“我们现在接受的老人大多是东新园社区的,现在全托的有9位老人,最近的就在后面一幢。”中心负责人李爱华介绍说,这个中心由下城区全额投资兴办,目前他们正在尝试着日托、周托、月托,或者双休日托、法定假托等多种形式。
据了解,目前北景园“老年护理中心”也在兴建中,这个中心将承担起培训、指导下城区各街道、社区养老院的职责,改善养老事业的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