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达”靠快速反应面对涨价风波,“星鹏”则一直致力于投巨资开发附加值高的铜管产品,使自己掌握更多主动权。“星鹏”副总徐立新拿来一小截铜管,把表面光滑的铜管剪开展平,只见内壁爬满了细腻、清晰的规则螺纹,泛着柔和的光泽。
“这种内螺纹铜管散热量大,工艺要求特别高。”徐立新介绍,他们集团下属的“耐乐铜业”专门生产这种管,花了2.5个亿才建起生产线。
“从1980年到现在,我们平均每年花在引进设备、技术改造上的钱是2000万元。”徐立新说,别看铜管很简单,其实有几千个品种,每年市场都在变化,不改变就会跟不上市场。
观点:新产品让铜管更值钱
为什么每年投巨资引进生产线?徐立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铜管加工费,每吨铜大概2000元,这么一点利润很容易受铜价上涨冲击。而生产内螺纹铜管,每吨铜可获得加工费1.2万元,利润高了,抗风险能力就大大提高。”
受到“铜铝复合管”启发,“飞达”铜业研制了一系列新产品,比如不改变功能、适当降低重量的替代铜管;高效、超导的新型铜管等。“新产品让我们多赚一倍加工费,铜管更值钱了。”张云飞开心地告诉记者。
更有企业,基本告别铜价烦恼
现象:买铜矿、“傍”铜都……
在汤浦,已经有一些企业努力朝开发高精尖铜材的方向发展。宇星铜业的安全节能型滑导电器铜型项目,被列入省级星火项目;金鹰铜业、天宇铜业等一批企业靠技术创新,产品已打入北京奥运会“鸟巢”主体工程、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等大工程中。而“星鹏”则已经走出汤浦镇,主动去寻找“金”矿。
“我们花5000多万元,在四川凉山买了一个铜矿,因为电解铜价受到国际期货市场影响不稳定,很难保将来会不会再涨出天价。公司研究决定,自己朝上游产业走一步。”“星鹏”副总徐立新告诉记者。
江西鹰潭的贵溪,被称为“中国铜都”,那里有亚洲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公司江西铜业,年产量达45万吨。到贵溪考察后,“星鹏”老总梁子浩决定在那里投建一个生产基地。
观点:掌控源头,把铜价波动影响降到最小
“我们四川铜矿的矿石,可以直接拿到江西铜业公司加工成电解铜,只需支付加工费;然后把这些电解铜加工成铜管。这两个投资的好处在于,我们会更少受铜价的影响,而且省了运费——之前我们从上海拿电解铜到汤浦生产,以后可以直接在江西生产。”“星鹏”老总梁子浩告诉记者,他们没法掌控铜价,但现在有了一些经验,至少可以多做一些防备。
汤浦的启发
江南铜都、中国两大铜镇之一的汤浦,只是一个典型,带给我们两个启发。
对铜生产厂家来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争取高利润,是规避原材料价格浮动风险的必要途径。高端铜产品的附加值高,成品单价贵,原料成本在成品中所占比例不像低端产品那么大。这样,铜价波动的影响就小了很多。
记者想起了另一家浙江企业,诸暨的海亮集团。在1996年国内铜加工行业第一次面临萧条时,海亮逆市而上,投资2500万元扩建铜管生产线。在这样的思路下,2005年海亮销售额已突破100亿。事实证明,当时它的反常行为极具战略眼光。
对中国特别是浙江大大小小的“块状经济”来说,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如何保持其合理的结构,促进内部合作共进。
在这些“块状经济”形成初期,往往是家家户户小作坊式企业唱主角,并靠集体力量带动一方经济。随着时间推移,如何保证逐渐壮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如何引导小作坊企业朝细分化、特色化发展,如何促成大、中、小三类企业的合作互利?这个问题,汤浦正在解决,许多“块状经济”区域也亟待思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