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鱼群
人们改变了对野生大黄鱼的态度
令人欣慰的是,在大黄鱼养殖业逐渐衰落的今天,舟山野生大黄鱼出现了复苏的苗头。
复苏,主要得益于人们对野生大黄鱼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A 投放鱼苗,改善生态
2004年起,国家海洋渔业部门在洋山港进行东海渔区的增殖放流,共有海蜇、日本对虾和大黄鱼等六个品种,其中体长5厘米以上的大黄鱼有250万尾。
2005年,共放流7种海产品1.9亿只,其中大黄鱼鱼苗503万尾。2006年,放流大黄鱼鱼苗440万尾。
同时,舟山本地也在大量增殖放流。
据统计,从2004年到现在,在舟山海域共增殖放流了大约2000万尾大黄鱼。
舟山市海洋渔业局介绍,这几年捕捞强度也在降低,渔船出海次数、捕捞量得到了合理控制,休渔措施已经执行了十年,这给了鱼类一个宽松的生长空间。
浙江近海还有全国投放量数一数二的人工鱼礁,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生息场所,比如舟山朱家尖12万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区,是浙江最大的人工鱼礁群。
“放流大黄鱼的意义主要在于生态修复,现在大黄鱼的产量年间波动比较大,这是因为大黄鱼是高龄鱼,不是一年生的,每年补充鱼苗可以让鱼资源保持稳定。这样的投入是很有必要的。”浙江省海洋渔业研究所有关专家说,“每放流一万尾,一年中可以产生0.44吨的资源量,可以产生1500尾的亲体,第二年的投入产出比为1∶15以上。一般来说,放流三年以上的大黄鱼就可以长到一斤左右。”
B 展望:大黄鱼群将越来越多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措施,才有了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次野生黄鱼群的出现。
专家们预言,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修复,以后野生大黄鱼会越来越多。
但是,也有个别专家在担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他们认为,目前舟山十分注重临港工业的发展,养殖业、渔业已不再是支柱产业。随着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修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去完成,渔港靠渔业来复兴已经不可能了。
“我们现在惟一可以做到的是,让濒危的野生大黄鱼不至于销声匿迹,让它继续成为舟山的骄傲。”舟山一位从事海洋渔业研究的老专家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