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不能作为第一追求 委员呼吁文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
[ 发表评论 ]
2007年02月0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历史文化”、“名人”、“古迹”概念的定义不清、出于商业需要不惜歪曲历史、历史遗迹只讲利用而不讲保护……近年来,开发、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渐渐成为全民共识,但在大家付诸积极行动的同时,却出现了另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在向大会提交的名为《亟需规范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提案中呼吁,文化建设不应是急功近利的,“GDP”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尺,更不能作为文化建设的第一追求,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主要的应是文化的本身。
现象 历史文化资源正在遭受破坏
一是有的地方对“历史文化”、“名人”、“古迹”等概念的定义不清,界定既滥又乱且太随意,过多地从商业利益考虑,将一些并没有、或极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遗址、街区,或本不该保护、不值得保护的历史人物旧居,甚至当代一般人物的旧居也作为“古迹”、“历史街区”、“名人故居”等加以保护;
二是造假古董。一些地方在拆除了真历史文化遗址之后,出于商业需要又大造假历史文化街区,凭空假造“历史名人”的旧居、旧墓或假历史遗址,或不顾历史事实争抢历史名人;
三是重利用而轻保护,甚至只讲利用而不讲保护。一些地方对历史遗址的开发和利用完全是商业化运作,导致一些历史文化遗址的商业味过浓,历史文化意蕴流失。而且往往管理不到位,保护不科学;
四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该保护而不尽责保护,应利用而不充分利用。全省各地仍有一些名人故居、名人墓葬、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等由于没有短期经济效益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保护不到位;大量的古书、名人手稿因短期经济利益的障碍而不能被充分利用,甚至被破坏。
问题 假遗迹会成“历史包袱工程”
委员们表示,以上这些现象虽然只是开发、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工作中的支流,但代表了当前建设文化大省活动中正在抬头的一种有害倾向,会造成那些历史遗址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被曲解、被误读,其表征的伪历史文化会贻害后人,甚至使那些真正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址得不到到位的保护,造成一批挂着“历史文化”招牌却被后人抛弃的“垃圾工程”、“历史包袱工程”。
建议 保护要端正文化建设的思想
首先各级政府领导就要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建设文化大省的内涵,端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开发、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应法规和制度。第三,在开发、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工作中,应杜绝领导决策的随意性、长官决定的独断性,更不能搞“政绩工程”。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李立红 胡丹
编辑:
朱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