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三人谈】软实力中的“浙江符号”
[ 发表评论 ]
2007年02月0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特邀嘉宾:
省人大代表、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鲁
省政协常委、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陈振濂
主持人:记者张冬素
开场白: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四个一批”规划,积极构建和谐文化。这两天,如何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主持人:我们该如何理解文化软实力?
李鲁:今天我们所说的软实力,集中表现在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四大方面,它与GDP总量、科技及军事等硬实力相对应,并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软实力的影响是持续的、和风细雨的和潜移默化的,它可以改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结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并最终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深层文化形态。从软实力的有关具体形态的组成来看,文化软实力中,文化的影响力是最重要的。
陈振濂:一个区域的竞争力,不仅要看经济竞争力,还要看这个区域是否符合人性化的生存和发展,是否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经济的增长可以造就一个区域一时的发展,却难以形成区域持续发展的源泉。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史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达到一定高度时,文化软实力一定会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目标,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将逐渐演变为建立在政治与经济强盛基础上的文化形态的竞争。因此,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来说,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将成为浙江更上新台阶必做的功课。
主持人:怎样通过文化大省建设,提高浙江文化的综合实力,并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服务?
陈振濂:浙江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中,应该注重建设浙江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群,这应该是浙江今后文化大省建设中非常急迫的一件事情。我在这次“两会”上提交了这方面的提案。文化标识群包括思想的、理念的标识群,图像的标识群以及空间的标识群。比如我们讲到杭州,就会联想到西湖,西湖就是杭州的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浙江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标识的建设,不仅能提升浙江的文化软实力,历经几百年还会保存下来。一个好的文化符号、文化标识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另外,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中要加强公民道德观的建设。公民的道德观是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钥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精神支撑作用,别人对浙江的认同首先是对浙江人的道德观的认同,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要倡导良好的道德观。
李鲁:首先要“软硬”并举,协调发展。必须继续加快浙江经济硬实力的建设,为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物质和最基础的保障。第二要有序规划,凸显特色。在有规划地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浙江特色文化的建设,必须注重浙江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这种特色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推动经济的建设,也能树立作为浙江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浙江人的凝聚力,从而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动力。第三要打造品牌,提升内涵。我们要创建更多像“义乌小商品”一样的有影响力的世界品牌,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第四要加大宣传,塑造形象。要让别人认同浙江硬实力的同时,也对浙江的文化软实力产生向往,从而使它发挥最大的影响力。第五要加强对浙江特色文化的研究,优化决策。只有这样,浙江的文化软实力,才会像浙江的硬实力一样,走在全国前列。
主持人:两位都长期在高校工作,你们认为大学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李鲁:大学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思想库、人才库和信息库,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大学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价值导向功能、精神引领功能和学术创新功能。对大学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力度,使之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振濂:著名大学是一座城市最大的文化符号,例如英国的剑桥城、美国的“常青藤”大学城。大学集聚了精英、展示着文化,浙江应该加快大学建设,使更多的大学向国内、国际一流大学迈进,成为浙江最靓丽的文化符号。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张冬素
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