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云集,百货兴旺。四年间,温州的商品零售业蓬勃发展,步入“黄金时代”。
商业之变的背后,有两组数据显示着三产的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增幅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06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2:54.0:40.8调整为3.6∶54.7∶41.7,三产比重上升明显。
业态拓展——百货业硕果累累
曾经,温州的零售业态类似“散兵游勇”,与其他同等发达城市相比,小店多,综合百货商场少。截至2004年上半年,全市上万平方米的综合百货商场只有两家。
拓展业态,成为政府和业界的一个共识。零售业是一条“经济高速公路”,它决定着生产,控制着市场,影响着金融。只有进一步拓展、整合业态,才能迈上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对商品零售业的大力扶持和合理规划——为零售业的繁荣培养“沃土”。
市政府于2005年率先制定《温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把发展大型购物商场事项列入其中;随后,又在新制订的“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宏伟蓝图中,明确了“要着力提升零售商业能级和业态水平,积极引导发展购物中心,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工作。
在这片“沃土”中,百货商场满城“开花”。
如果说,温州百货业的“黄金时代”在2005年开始全面升级,那么2006年,就是这一时代的引爆点:香港丹璐集团正式落户欧洲城;集百货、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营业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五星级”商场银泰百货入住大南门商圈。正是这两家百货商场,直接把温州的百货业态提升至“大商场阶段”。
在此之前,嘉乐广场正式营业、联合百货入驻联合广场、丽姿华都“登陆”南方大厦,都为百货业态的拓展进行了有力的铺垫。尽管名字不一样,位置不一样,但他们都盯上同样的东西——温州的综合百货商机;拥有同样的进驻理由:温州强大的消费能力。
消费升级——购物商圈两获利
居民消费升级的直接拉动,为百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同时,百货业的繁荣,也在反哺着居民消费市场。
目前我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有关资料显示,当人均GDP在2000美元至4400美元,以大型购物中心、专卖店、精品店为主的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将成为主流。在零售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中,百货商场成为主角。
便利购物,是市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百货业升级效果之一。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汇集国内外各类名优品牌,更有轮番上阵的“促销战”,都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就可尽情享受购物的乐趣。
时代广场企划部负责人丁捷用这样的数字解释百货业的“集群效应”:2002年开业之初,时代引进一百多个国际品牌,比例占到了商场总品牌数量的三分之一;而到2006年底,银泰百货开业时,新品牌的数量已经猛增到两百多个。这一消费品的“集群效应”,日益满足市民品牌化消费的需求;而越来越精品化的商品,也提升了消费市场的档次。
城市商圈,也在百货业新一轮的提升中得到衍生。2006年,随着嘉乐广场、丽姿华都、联合百货、银泰百货的集中入驻,大南门商圈已日益红火。
零售业商会会长李伟良认为,大型百货商场这一高端业态,对商圈的拉动效果已成不争的事实。温州商业圈已经从传统的沿街集市,转变为以商场龙头带动、形成相关产业链的格局。
“三产”飘红——以点带面增速快
零售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大窗口,它在产业坐标轴上的上升趋势,直接带动了第三产业的飘红。
百货商场的购销两旺,促进了金融业发展。据市人民银行统计,2006年温州银行卡刷卡消费创下了97亿元的新记录,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8%。取得如此佳绩,百货行业功不可没。它与汽车、家电行业的刷卡消费金额占了前三位。
百货行业的发展,为温州打造“旅游城市”添砖加瓦。完善的百货商场结构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温州城市的总体形象,增加温州对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百货行业的发展,也为来温的游客搭建起休闲购物的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