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的一天,10点左右,天气炎热。一位60多岁、头发花白的老人,睡在候车大厅门口的平地上。老人瘦得皮包骨头,旁边放着大大小小5个编织袋。
“您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邬海维快步上前,关切地询问。
“我没事的。”老人说话都没有力气了。
邬海维慢慢弄明白了,老人要去坐中巴。她一边搀扶起老人,一边拎起老人的那些“家当”。
“姐姐,我们来帮你。”旁边闪出三个学生模样的小青年,你一包我一袋,迅速把行李“瓜分”了。
从候车大厅门口到中巴车站,这200米路,邬海维心里暖洋洋的,搀着老人走得格外轻松。等她把老人送上车,叮嘱司机帮忙照看老人时,三名学生已经悄然走开了。
“那一刻我被感动了,陌生人都会及时伸出援手,我在这个岗位上更应该尽心尽责。”邬海维说。
如果问“3561”的姑娘们做这么多好事的动力在哪里,他们会回答:有时候在路上走着,突然有人惊喜地叫出你的名字,这是一种动力;怀孕的妇女得到照顾,生小孩后特地送来红蛋,这是一种动力;不识字的老太太专程带来“军师”,只为写一封感谢信,这是一种动力;而有时候,别人情不自禁地加入你的行列,更是一种动力。
去年9月,一位四川妇女哭着找到“3561”,说和丈夫走散了,没钱回打工的地方了。“3561”的姑娘们一边安慰她,一边细问原委,用救助基金帮她买了车票。这时,一位去宁海的旅客了解情况后,又塞给那位妇女20元钱。这位妇女回家后,第二天就把钱还了过来,还叮嘱她们将其中的20元钱一定要还给那位宁海旅客。
人与人的关心是相互的。“3561”为旅客带去温暖,而旅客的每一句“谢谢”、每一封感谢信,都像一粒小小的火种,照得“3561”成员们心里暖洋洋、亮堂堂。
“父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我。他总是在关注着我的工作,帮助我提高服务质量。”——金艳婷,1979年生
一天站五六个小时,回到家里早已腰酸腿疼。但是金艳婷还是利用业余时间主修心理学的本科课程。
端茶递水、扶老携幼、提送行李、答疑领路……在平常人眼中琐碎的工作蕴涵着重要的学问:如何取得旅客的信任,如何与老人沟通,如何帮助残疾人又不伤其自尊。
身为“3561”的班长,金艳婷更有理由精益求精。她不仅攻下了英语,还学会了手语。当初,公司送她去航空公司向空姐取经,“空中小姐连微笑的尺度都是有标准的。”这点让她感受深刻。
而她能一心扑在工作上,家人的支持是坚强的后盾。
金艳婷的父亲也是个“老交通”。在她的印象里,父亲特别能吃苦耐劳,早晨7时半上班,他总是5时就到单位了;下午4时半下班,他却要忙到晚上6时多。直到5年前,父亲得了癌症,才不得不回家养病。
“父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我。他总是在关注着我的工作,帮助我提高服务质量。”金艳婷说起父亲,眼角湿润了。
每当有媒体报道3561服务班先进事迹时,父亲总会把这些剪报和资料精心收集起来;有公交路线改道,或者街上出现新的路标路牌等,他会第一时间将这些有用的信息汇编成册,方便女儿服务旅客;报纸上刊出了其他服务单位的先进经验,他会不经意地将资料送到女儿手中,鼓励她再接再厉……
“3561”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父亲、母亲、丈夫和朋友。
“我的丈夫在上海工作,平常孩子靠弟弟一家人照顾。”毛宇波说。
“工作上碰到委屈,忍不住在家里流眼泪,丈夫就鼓励我。”乌慧娣说。最让她开心的是,调皮的儿子也下决心,像妈妈一样,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
姑娘们出生在普通的家庭,家境不算富裕,也没有“背景”,但她们在选择这一行时,都有着父母的期待:南站是一个老先进单位,女儿进了这样的单位,有好榜样在前头带着,放心!大有奔头。
“平凡但不平庸。”这是网友对“3561”的评价。而人们对于“3561”的感受,正像一位旅客在留言中说的那样:从3561服务班身上,感受到的是这个城市面貌的改变和市民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