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沙一企业,工人改用钳子操作。董旭明 摄
鼓起勇气走进杭州整形医院手外科的一间病房,眼前的场景还是让记者有些喘不过气来:5个人的病房住着4个遭遇断指之痛的病人。同样染血的手掌,一样悲痛无奈的神情,让人心酸不已。
这里面,最年轻的患者才18岁。
杭州整形医院,也是杭州唯一一所手外科医院,杭州的大部分断指医疗手术都在这里进行。医院里关于断指数据统计令人震惊: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该院急诊室共接收手外伤病人5752人,其中半数是断指的工伤人员。
而今年,从2月25日至昨天发稿时止,20多天的时间,断指的急诊病人已超过百例。
失去手指,对于许多民工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就失去了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希望。
连日来,本报对其中一些个案分别做了报道,引来了不少读者的来电。
为什么每年春节过后的一段时期内,断指的悲剧总会集中上演?断指之痛,究竟根源何在?断指之殇,到底如何才能根治?
这几天,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措施不到位,操作工疲劳工作,几乎成了一些企业的通病。
他们的断指经历如此相似
3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杭州整形医院。记者随机走进了5楼手外科的一间病房。靠窗的一张病床上,一名年轻男子满脸疲惫地躺着,他的双胞胎哥哥站在床边,默默无语。
男子姓肖,四川人,今年34岁,与哥哥一起在下沙某企业打工,是一名冲床工人。3月13日下午3点40分,他在作业中,冲床突然失灵,发生连冲,他的左手掌被压成两半。送到医院后,医生发现断掌已血肉模糊,无法再接上去。
“他这么年轻就没有了一只手。他还有老婆和孩子要养,以后怎么办?”他的哥哥一直在说这句话。
以下是记者和他的对话——
“你到公司几年了?每月能挣多少钱?”“一年多了。每个月大概有1300多元吧。”“你一直做这个工种吗?”“是。”“你上岗前,有没有培训过?”“培训过的。”“在哪里培训的?”“公司里。师傅带的。”“有上岗证吗?”“没有。”
靠门边的一张病床上,躺着另一名小伙子。他的右手被白纱布缠得厚厚实实。小伙子姓朱,今年20岁,富阳人,是富阳某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员工。3月13日晚11点多,他的右手被夹进了机器中,右手肌腱断裂。虽然手术成功了,但右手的功能今后要受影响。
小朱的对面,是41岁的重庆人杨某。他是杭州江干区某实业有限公司的员工。3月13日下午两点多,他在下铁料时,被机器夹进去,左右手各断了一根食指。
杨某的邻床,是18岁的安徽小伙子周某。他是德清某管桩有限公司的员工,来到浙江才一个多月,还在试用期,月工资660元。他的右手食指被机器夹断了。记者问他上岗前有没有培训过,他回答说:“我们干的活,很容易,一看就会的,不用培训。是我自己不小心夹进去的。”
……
让人稍感安慰的是,他们的医药费目前都由单位承担。只是,出院之后的路怎么走,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