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两天的蹲点调研在紧张的行程中度过了。这几天,我和村民、村干部聊得最多的就是发展,议得最多的也是发展。我最深的感受是,隔溪村群众的发展愿望强烈,但思路不够清晰,决心还不够大。这需要我这位“编外村民”利用这次蹲点,帮助他们梳理梳理。
隔溪村属于典型的“打工经济”,全村共有劳动力250人,近一半的劳力在遂昌本地或者外地打工。“打工经济”虽然可以维持生计,但对大多数村民来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2006年,该村人均收入只有378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和全县好的村相比,隔溪村观念落后了,发展滞后了。一个村庄,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根基,这个村的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迟早会陷入后劲不足、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
我曾到过各家农户的猪圈去转了一圈,全村只有69头猪,这很让我意外;茶叶是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附近有些村种植茶叶已是热火朝天,这里仍然是“莫斯科的黎明”——静悄悄,这更让我吃惊。从村里没有产业支撑这一点,至少说明:村民的“懒劲”还很大。要改变农民“安贫乐土”的观念是不不容易的,这如同要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一样困难。
前几年,这个村也陆续成片种植过青梅、山桠皮等,但因历史机遇、缺乏恒心等原因,都失败了。村里缺少一种发展上的积累,缺乏前进的后劲。我问过很多村民:你们愿意种什么,愿意发展什么,什么样的产业最适合我们村?一位村民的回答很具代表性:“我们非常想发展。但发展要投入,我们担心会亏掉,目前也没有很好的项目。”他们渴望发展,急于发展,但苦于没有好的项目。
当前,一些村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产业基础不实,根基不稳;农村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农民思想观念仍显滞后。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面对的勇气、耐心和决心。
从基础条件来看,隔溪村处于全县中等水平,但产业发展的水平不如人意。这在全县来说,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隔溪村这只“麻雀”,的确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剖析和研究,然后,将它放到全县范围加以审视,增强普适性,一个村,一个点研究好了,理解透了,才能以点带面,对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与每位村干部唠了“家常”,几乎走遍了全村的农户,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了解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4月3日,我召集农业、国土和交通等部门负责人坐镇该村,走田埂,翻山坡,看地势,为村经济发展“号脉开方”,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项目。在村产业发展建言会上,大家展开了集体“会诊”,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统一意见,发展茶叶产业的思路逐渐“浮出水面”,土地整理、桥梁改建、防洪堤建设等具体项目也被正式敲定。晚上的村干部大会上,众多党员、村干部、村民小组组长对村里的发展抱以极高的期望,也表达了大力发展茶叶和彩色番薯的强烈愿望。会议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三五结伴,还在兴奋地热议着。虽然,心头今天他们才热起来,内心才动起来,现在也不嫌迟。
通过先行者的观念带动,通过他们的辐射影响,隔溪村即将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这是一个村庄的希望所在。我坚信,隔溪村前景无限,遂昌农村大有希望!
(4月3日,陈建波记于云峰镇隔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