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如果遇到火灾,要不要往电梯里逃?如果遇到大水,别人来营救前自己该怎么做?从4月9日起,杭州市天长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丢掉书本走出教室,在上城区生存教育基地接受了连续5天的生存训练。
一周训练结束,记者发现,由于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家长的溺爱等,使得小学生的生存能力普遍较弱,生存教育亟须加强。
训练
学游泳是为了遇险时自救
4月9日下午2点,杭州市上城区生存教育基地——娃哈哈小学游泳馆里,已经穿好泳衣的学生们一字排开,教练正在给他们讲解水中行走要领。然后孩子们6人一组,由一位教练带队训练。
这次来到游泳馆的245个孩子,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在接受入学以来的第一次生存训练,包括学习游泳、交通消防安全知识、正确用电,观看应急自救教育片等。
能走出课堂来上游泳课,孩子们很兴奋,互相交流感受。
“我要学会游泳,以后就可以像小鱼儿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
“去年我就学会游泳了,最远能游50米。”
但学校安排孩子们来学游泳,并不是为了锻炼身体。
“我们希望游泳成为今后学生们遇到灾害时用来求生的一项技能。”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裘璋群告诉记者,当意外伤害来临之时,自我救助是生存下去最后的“救命稻草”。从2002年起,上城区辖区内的小学生,每读到四年级,都要到这个基地参加生存锻炼。至今,已经有约4000个的学生经过培训。
每天10多件物品被遗忘
“背那么大的包,里面都装了什么?”看到来上游泳课的学生个个背着大包,里面塞得满满的,记者就随机问了几位学生,他们竟然都说不清自己背包里装了什么。再一问,原来包里的“装备”都是爸爸妈妈头一天晚上收拾好的。
在第一组学生结束游泳课离开后,记者在更衣室里发现了游泳衣、泳帽、防水眼镜、毛巾等物品,一共10多件。而在第二组同学下水时,一位同学发现自己忘了带游泳衣,只好站在池边看着。
训练第三天,记者再次来到游泳馆,发现门口石栏杆上已经晾了满满一排物品,一位教练说,每天都有孩子忘记带走东西。
天长小学带队老师陆白琦告诉记者,像这样丢三落四的情况经常发生。现在的孩子别说生存能力了,就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有待提高。
小孩训练有家长随行陪护
训练第一天,一对年轻夫妇出现在游泳馆二楼的看台上。他们是一位学生的家长,因为不放心孩子参加这样的课外活动,专程来训练基地现场探望孩子。他们一直在盯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
基地的负责老师周红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家长其实不在少数。“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是太关心孩子的安危了。”
据了解,天长小学四年级有270名学生,实际参加生存训练的是245人。
“组织训练前,学校给家长发了书面形式的通知,说明了活动的内容安排及意义,学校也对训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部分家长仍然表示不支持,没有给孩子报名。”陆白琦说,家长要么担心孩子在这个天气学游泳会感冒生病,要么怕出事。
家庭条件好生存能力反而弱
给孩子们上游泳课的张教练已经连续给好几个学校上过课,在他的眼里,孩子的生存能力区别很大。“小孩子们一到水里,生存能力谁弱谁强,一眼就看得出来。有的慌兮兮的,有的却表现得很勇敢。”
张教练说,来自下岗职工或者外来务工者家庭的孩子,相比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不管是照顾自己还是帮助其他小朋友,都显得有能力得多。而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遇到事情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教练告诉记者,他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在水里自救,至少在别人来营救前,能在水里支撑8分钟以上。但张教练仍然很担心:“虽然现在学了,但学生们普遍应变能力太差,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他们不一定能像我教他们的那样,在水里借助树枝求生。”
调查
生存能力理论高于实践
“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怎么吃饭?”面对这个问题,一个名叫小麟的学生回答说,可以把剩下饭菜放在微波炉里热了吃,或者用零花钱去吃麦当劳。
对于用电安全,小麟也了然于心,“只要不大于36伏的电对人都没有伤害的,还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安全电压也不一样,有的人身体好的,电压就可以高一些,有的体质差的,就很怕电。”小麟的用电知识确实让记者佩服,但是当问及在家里都用过哪些电器时,他说只开过电脑。用微波炉热饭菜对于他而言,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他从来没有自己动手操作过。
“我放学可以自己回家的,但是奶奶老是要来接我。”小麟告诉记者,因为不想再让奶奶接他放学,他还曾经跟奶奶闹过别扭。但家长们对小麟放学后独自回家的想法不以为然,事情以家长们的“胜利”而告终。
相比之下,同年级的圆圆要“安耽”一点,每天上下学都老老实实跟在保姆身后。“我们家做饭、扫地都是保姆在做。”圆圆在学校上劳动课学到的东西,只能束之高阁。
生存训练是家庭教育的盲区
生存训练期间,记者对学生、家长、老师做了一次小型的问卷调查。
接受调查的30名学生都学习了应灾生存方面的知识,当问及“当你遇到火灾的时候该怎么办”,19位学生选择的是报警,“看情况”的有16位,而想到往烟少的地方冲或者寻找灭火器的仅5位。
而对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认为生存能力关系到孩子的生命与健康,孩子必须有安全意识。然而一半以上的家长很少给孩子灌输有关灾害应急方面的知识。
也有少数家长认为,没有必要给孩子生存能力训练,原因是发生天灾的几率很小,就是教给了孩子,在特殊情况下,也是未必能派上用场。
“天灾面前人是渺小的,根本没有能力对抗,只有听天由命了。”一位受访家长这样说。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则显示,目前,学校都意识到对学生实行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生存教育该由谁来负责,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由家庭和学校配合。
“小孩生存能力弱,如果一定要找根源,是在家长和学校身上。”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裘璋群认为,家庭和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孩子生存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对未成年人生存教育的重视也不足。应对灾害事件的基本技能,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死角,有的家长甚至不支持学校开展这样的培训。
“现在一些年轻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要适当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但是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常常导致教学活动无法施展。”裘璋群说。
“5天时间毕竟太短,只能培养孩子树立自护自救意识,真正的培训应该以家长为主导。”一位带队老师说,生存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孩子的生活中,学校的能力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多任务应该由家长承担。
应对
拓展教育资源促进孩子自立
“前些年,学校教学生学习求救,学会拨打120、110、119等急救电话,但是遇到突发事件时仅仅依靠第三方救助是不够的。”娃哈哈小学校长范国标说,生存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遇到灾难时,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能独立自救,甚至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现在上城区各校都开始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但仅靠现有的教学资源还远远不够。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造成青少年生存能力教育薄弱的原因之一。
杭州市上城区是较早开展生存教育的城区。早在1999年,上城区教育局就通过盘活内部资源,在馒头山建立了区少年军校总校训练基地,对全区20多所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2001年又借助社会力量,在大观山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让六年级学生有机会体验劳动的快乐。直至2002年娃哈哈小学游泳馆建成,在校学生“学军、学农、学游泳”的体系逐步形成。
但现有的教育资源与生存教育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裘璋群说:“上城区是杭州的老城区,不可能建大而全的学校。在教育资源缺乏条件下,我们倡导区域区内资源共享,特别希望有新的社会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生存教育资源的拓展,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