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他们做网络,我做内容
我是一名财经观察家,我跟互联网的关系可以简短分两段,第一是讲讲过去的一些事,第二是讲讲对大学生创业的想法。
我读新闻,大学毕业到了新华社,2004年辞职离开,后一直从事财经写作,每月写六个专栏。
互联网其实改变了我很多东西,比如说我大学毕业以后,我一直做剪报工作,我大概是财经记者里面剪报做得最全的一个。我有很多发黄的报纸,可能丁磊忘了以前讲过什么话,我会帮他记得。现在我不用做了,从2002年以后,我需要什么东西,上网搜一下就行。
互联网对我所在的这个媒体行业也改变了很多。我们以前学新闻,可能学的都是平面媒体的采写,版面怎么画,互联网几乎把这个全部颠覆了。再比如我在2004年以后主要做出版的工作,但我想再过一些日子,大家出门都不会带书了,可能会带电子的阅读器,我们现在已经生存在一个互联网年代。
但在这样一个年代里,是不是人人都要做互联网?像我们写字该怎么办?炒菜该怎么办?剃头该怎么办?我觉得互联网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亚当·斯密说过:“任何商品之间的交换,是因为交易和距离能够产生利益”。
进入互联网时代,如果有一个编帽子的小孩想卖帽子,他就可以把这事放到互联网上吆喝。互联网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最终基础还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物质实体之上,互联网需要有很好的商品、很好的思想、很好的文化。
就大学生而言,丁磊和孙德良给了大家一些很好的东西,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
第一,热情。如果兴趣是你的职业,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二,坚持。其实丁磊和孙德良刚创业的时候,没有想要赚多少钱,想变成首富。丁磊在2000年曾亏了两个多亿,在中国,我认识了很多企业家,30岁时赚了两个亿的有,但亏了两个亿的很难得;其实一个人在30岁的时候亏过两个亿,就等于放在火里好好炼了一把。就像孙德良也是一直活在一个巨大的阴影里,因为杭州还有马云。
第三,专业化。丁磊年纪不大,但他关注互联网和计算机已经有18年。关注18年和18个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这辈子不会去做网站,我做不过他们,我会保持写作的热情,写我的文字,做我的坚持,继续在我的专业里面好好的工作。
现场互动:感谢互联网泡沫 剩者为王
问:在2000年的时候,丁磊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初为什么选择在美国上市?
丁磊: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上市怎么回事!1998年我们公司被评为中国门户网站第一名,然后就一直有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打电话来说要把公司包装上市。当初给我们钱的风险投资商也希望把以前投资的一些股份退出来,上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就在2000年6月30日上市了。现在我有点后悔,如果当时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就不上市了。因为那带来了很多负面干扰因素:比如纳斯达克对你的影响,投资人对你的看法,包括财报一个季度需要披露一次,有许多不应披露的信息会提前被披露。我个人认为,如果企业本身是盈利的,并且不缺钱的话,尽量不要上市。
问:在2000年到2003年这个互联网的寒冬,你们有没有害怕?
孙德良:我们公司的成功要感谢互联网泡沫,没有互联网泡沫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互联网泡沫的兴起普及了互联网,如果没有那场互联网泡沫,也许中国的互联网不会像今天这么普及,后来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又帮我们消灭了对手,我们无非扮演一个战场上的清理者而已。
问:请问丁先生,你认为互联网接下去会怎么发展?
丁磊:下面的互联网怎么发展,你不要猜测,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1989年的时候,我也有电脑,但我就不知道互联网。你应该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给做好,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包括善于表达和善于倾听。
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执行力。我们今天讲到互联网未来十年是怎么样,那是战略的问题,对公司重要,但对你们个人重要吗?我想更重要的是执行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都属于执行力的范畴。
问:现在的学生对创业和冒险精神非常缺乏,你们对高校创业有什么建议?
丁磊:我觉得创业不是每个人都合适,其实你们都只看到我们很光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我一年亏两个亿的时候。
我认为大学生创业还不成熟,尤其一毕业就去创业,我建议大家在工作四五年以后,对社会的认识还有各方面的经历都有一个提升以后,再去考虑创业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创业并不是人生唯一的途径,如果一个好的公务员,他制订出好的产业政策,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那也是一件大好事。
不要以为创业很简单,创业成功者就是那么几个,不要老觉得我们运气很好,其实我们也是大难不死,有句话叫“剩者为王”。不信的话,还可以做个量化分析,去查查中国前100名的民营企业老板的创业史,娃哈哈宗庆后、阿里巴巴马云、百度李彦宏,看看他们什么时候创业?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孙德良:其实每一个人都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千万不要违背这个原则。我还是建议在学校每一个学生应该首先快快乐乐过好大学生活,然后学好该学的知识,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