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阅读 |
|
老百姓其实挺信任我们的,如果我们每一位干部心里都能时刻装着他们,就会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
|
|
|
|
|
|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
根据蹲点调研安排,今天走访普通农户。一吃完早餐,我便出发了。
走访的第一户是罗爱芬家庭。罗爱芬几年前开始从事小五金加工,丈夫在附近一家企业打工,在当地,罗爱芬算得上是一位精打细算、善于经营的女能人。“洪书记,我的原料从拉丝厂进,产品卖给配套企业,销售很方便。”罗爱芬说虽然每天忙些、苦些,但她对目前的日子很满足。我发现这里不少村民家中都有些小作坊,生活得比较殷实。这也是慈溪农村的一个特色。
我们正交谈着,两位妇女主动找上门来,一位叫郑美娟,种了3亩棉花,想拿出1万多元参加土保;一位叫张华芬,虽没有承包地,但也不符合参保条件。她们反映的问题具有代表性,也体现农民想老有所养的愿望。按现有的土保政策,土地被征用但现有面积还在0.2亩以上的不能参保,征地手续未办理到位的不能参保、两头都靠不着的不能参保。农民年纪大了,种不了地又不能参保,也确实是个问题,但现有政策暂时无法解决。怎样使我们的政策更合理、惠及更多的百姓,这也是我正在思考的。
刚从罗爱芬家中出来,一位叫张元祥的大伯拉住了我,他说这里人多说话不方便,请我去他家。七八年前他的部分承包地被征用,但一直对当时的补偿有意见。我根据他的讲述画了一张简易图,耐心作了半个多小时的解释,但他仍反复着那些话。这时,一位年轻人跑进来打断了他的话:“阿爹,这件事不要多讲了,洪书记还有事体呢。”老张才把我送出了门。
到85岁的胡金土老人家时,老人老远就迎了上来,显得很激动。他年轻时是个植保能手,为当地棉花优质高产作出了积极贡献,曾创下亩产243斤的记录。老人没有后代,但晚年生活有基本有保障,享受着政府给予的每月450余元的各类补助。临走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慰问金交到他手中,老人却连连说不能要。看着他湿润的眼眶,我的心很沉重。近几年慈溪百姓是富了,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生活困难,我们不能忘记这批人,更应该让他们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在走访农户时,我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万一生病有保障吗?以后养老有保障吗?”家住宁丰村戴家中路的楼迪飞也是我当天要走访的对象。她本人在个私企业上班,丈夫摆了一个肉摊,两个人的月收入超2000元,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他儿子从一家职业学院毕业后,在浒山城区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经营状况不错。楼迪飞对儿子的未来充满着憧憬,但从和她的交谈中我也隐约感到,象楼迪飞这样的家庭非常普遍,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无虑的,但还有许多后顾之忧,比如说劳动能力弱了怎么办?尤其是生病了怎么办?这是普通农民最担心的事。农户张篷先则有着更多的担忧。他靠3亩多承包地,一年约有6000余元的收入,但儿子每年上大学的费用却需两万左右,全年收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尚且可以,要供儿子读完大学谈何容易。当我问他以后的养老问题,他说养老问题从没想过,也没精力去想,先要想办法供儿子读完大学。
结束上午的走访,中午在房东家里吃饭时,一位叫施才林的农民找上门来反映问题,他说他已经在外面等待了好一会儿了,趁着这会儿人少,有几句心理话想跟我说说。当过联防队员、护村队员的施才林向我反映了四个问题,一个是他家住房较为紧张,五口人挤在69平方米的房间内,申请报告打了好几年,一直没批下来;二是反映说六合彩的台风刮到长河来了;三是反映派出所出警不够及时;四是长河农垦场旁的河道被废塑料厂排出的污水污染了。
今天我所走访的这些普通农户中,纯农民的收入还是相对较低,抵御风险能力低下。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人群,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让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
这一天是忙碌的,但我的收获很大,真心坐下来与群众交谈,聊一聊家常,聊一聊他们的忧虑和喜悦,使我真实感受到了普通农户的真切心声。每当我从一户家庭中走出来,都会被闻讯前来找我的村民拉住,有的是向我反映问题,更多的只是说想好好看看我,跟书记握一握手,说平时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群众的这份感情让我的内心中充满感动,同时也有些愧疚。虽然平时常下基层,但像现在这次与农户面对面无拘无束的交谈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