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阅读 |
|
老百姓其实挺信任我们的,如果我们每一位干部心里都能时刻装着他们,就会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
|
|
|
|
|
|
2007年4月7日 星期六 晴
今天白天专题调研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晚上因为没有安排活动,使得我能有时间静下心梳理思绪。这三天,天天与农民兄弟打交道,与他们交往的一幕幕情景浮上心头,特别是昨天下午与10多位农民的田头座谈,更是印象深刻。
今年64岁的农户陈佰川种着七八亩田地,我到他的田头时,他正在整理农具。老人认出了我,显得又惊又喜,赶忙放下手中的农具,双手使劲在两个裤管上擦着,想把手上沾着的泥巴擦干净再和我握手。我有点感动,主动上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陈佰川地里种着白花菜、包心菜等经济作物。像他这样靠种地谋生的农民在宁丰村有150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收入要比进厂务工的低很多。
我与陈佰川交谈了10多分钟,在附近田里干活的农民也都围了过来。我从陈佰川放置农具的简易棚中取出几条小板凳,递给他们,大家在田头坐下来,随意地聊起来。
丰产不丰收,这是一个老话题。农户陈利毛告诉我,去年种了几亩包菜,但由于市场原因价格非常低,收购价仅4分钱一斤,但请几个帮工收割每斤却要3分,算算划不来,结果眼看着包菜全部烂在田头,连投入的3000多元成本也收不回,我知道这3000多元对一个农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田头的蔬菜都能卖出去,希望市场收购价格稳定,辛苦一季能有回报。我问一同前来的长河镇农技干部吴海军,现在种植水稻和大棚蔬菜可以投保,露地蔬菜是不是也可以?他告诉我现在政策还没有突破。我市去年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受到农民的欢迎,但现在看来,覆盖面还不广,回去再同农业局商量商量。
55岁的张伟军是这群农民中的佼佼者,他承包着30多亩土地,有一部分是毛竹大棚。当我问他一年有多少收入时,他显得很神秘:“我儿子结婚酒席都办在宾馆里,排场比有的老板还大,你猜猜我的收入多少?”后来他告诉我他一年可赚5万多元,老婆在市场设了一个销售点,实现了产销一条龙。旁边一位农户趁机逗趣:“伟军有本事,找了个好老婆。”引来大家一阵欢笑。其实老张也挺辛苦,这么多农田基本靠自己一个人打理,他还伸出满是老茧又沾满泥土的手与我比。看着两双完全不同的手,我的心不由得有点酸楚。
农户陈松立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最好能多几个像张建昌这样的人提供种子、提供种植技术,再收购回去,这样他们就可以放心种田了。这几年我市效益农业发展比较快,订单面积已超过10万亩次,订单农民产销不愁,还有最低保护价。要是这些农民也能纳入订单农业的轨道就好了。
最后闻讯赶来的胡桂军是个大棚科技示范户,种着10多亩大棚蔬菜,有茄子、番茄等,收入颇丰。他说政府对农民还是比较关心的,1万多元的钢管大棚市镇两级的补助有三四千元,气象局还为他们这些种植大户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免费发送每天的天气预报。我从胡桂军的身上看到了慈溪农业的希望。
我建议农民可以向胡桂军学习,实行精细化的规模经营,发展大棚种植,使农业增效。但大家却说,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仅够日常开销,建大棚需要投入的成本对他们来讲还是比较大的。市里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的政策,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贷款?但他们反映,贷款太麻烦,既要办理这个那个手续,还要找担保人。看来我们所推出的惠农贷款政策要真正给农民兄弟带去便利,还要动些脑筋。
农产品的运输也是大家议论的一个话题。胡桂军希望有关部门能对农用机动三轮车的通行提供便利,现在的种植大户不可能再用扁担将作物一担一担地挑出去,大家都使用上了农用机动三轮车,轻便又快捷。但这种车不能上牌,希望有关部门能开辟“绿色通道”。农民没有农用三轮车,确实也不方便,我想是不是可以想一个两全的办法,能给农户带去便捷。
农户张雪良向我反映了田头蔬菜频遭小偷偷窃的问题,陈松立反映肥料价格不统一,相邻三家农资店出售的同一品牌的肥料却有三种价格。
不知不觉中,近两个小时过去了,但大家还是围着我不停地说。与他们告别时,张伟军一把拉住我的手:“洪书记,能不能给我留个电话,下次我种的西瓜可以吃了,我打你电话。”我把手机号码抄给他们,还告诉调研组的人,等西瓜上市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他们。
送别我后,农民兄弟又躬身在田头劳作。但愿他们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