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孙恒,河南开封人,打工者,歌手。1996年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做过“北漂”。2002年5月在北京组建“打工青年艺术团”,同年11月创办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专门为外来务工者写歌、唱歌,演出都是义务的。他的《打工打工最光荣》等歌曲,在外来务工者中的影响力远超过流行歌曲。艺术团的口号是“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2003年,“打工青年艺术团”与北京明圆打工子弟学校、北京肖家河街道居委会共同成立了“打工者文化教育协会”,为外来务工者免费提供法律讲座、技能培训等。
五一黄金周期间,孙恒来到杭州,为杭州的工友们带来了他的新专辑,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这个用歌曲表达打工者心声的打工歌手。
“高楼大厦是我建,光明大道是我建,脏苦累活儿是我们来干,堂堂正正做人,凭力气来吃饭!打工、打工、最光荣!嘿!”——《打工打工最光荣》
我的歌曲素材源源不断
记者(以下简称“记”):是第一次来杭州吗?
孙恒(以下简称“孙”):是第一次,行程比较匆忙,还来不及对杭州做很深的了解。感受多数来自和志愿者、打工者的交流。这里的环境还是不错的。可能和经济比较发达有一定关系。
记:大家一说到你,首先想到你的歌,这次有新的作品吗?
孙:是的,我们的第一张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卖得很好,销量大概有10万张。
5月份,我们刚刚出版了一张新的专辑,叫做《为劳动者歌唱》,这是我们“打工青年艺术团”面向全国发行的第二张专辑。而且今年我们将在全国进行一次巡演,杭州是我们巡演的其中一站,之前已经在河南、河北、西安演过了,6月份,我们会去广州、深圳、珠海,7月份,我们去香港表演,之后还有青岛、重庆、沈阳、武汉、长沙等等,当地这样的演出很少,所以我们的表演很受欢迎。
记:这些歌曲都是你自己创作的吗?
孙:我的每一首歌都是打工者的一段经历,可以说每首歌之后,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唱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打工者的真实状态。我们最不缺的就是歌曲创作的素材,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每首歌都是工友的心声。一些没见过面的工友的作品,我们谱上曲就是很好的作品。
比如这次专辑里的《北京,北京》,是一个在北京打工的河南工友,来我们这里参加学习班时,讲了他对北京的感受。歌词很简单,甚至听起来不符合正常的语法,他说:“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北京好热好热,北京没有我的家。”但这些都是他的心里话,特别质朴。
《五毛钱》是一个深圳的工友写的,当时他身上的钱很少很少,又不停地失业,有一天他身上就剩五毛钱了,他讲的就是他当时的心情:“我身上只剩五毛钱,我给朋友打电话,对方总是不接。”五毛钱只够买个包子,最后他拿五毛钱打了个电话,给妈妈报了个假平安。
记:您现在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歌手了,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是不是不像以前那样能够有很多时间创作了?
孙:的确时间上有很大的冲突。但是也有好处,做的事情越多,接触的人越多,积累的素材也就越多。歌曲的数量可能没以前那么多了,但是质量一定更好。
我们为什么要唱“打工最光荣”?困为我们觉得打工者是这个时代的新型劳动者。劳动最光荣!我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一不偷二不抢,堂堂正正做人,靠力气吃饭,我们用双手、智慧和血汗建高楼大厦,我们干着最苦最脏的活儿,我们为城市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难道我们不值得为自己唱赞歌吗?
“希望这座需要俺们来建设的城市,在俺们面前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让俺们孩子在这里上学,要分什么本地外地。”
——《今晚的月亮》
我只是唱了几首歌
记:除了为打工者演出,你和“工友之家”还做什么?
孙:我现在是“工友之家”的总干事,“工友之家”包括艺术团,民工子弟学校,打工者问题协助中心等等。我们这个组织主要是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维护打工群体的权益。学校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同心实验学校是打工者子弟学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都有。周一到周五,到了晚上就是工友的夜校。
记:听说你们刚开始出去给打工者表演的时候,碰过不少钉子。
孙:相对最开始的时候,现在好很多了,尤其是外界环境。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以前我们到工地联系表演,工头啊老板啊都会拒绝,“免费演出?有这样的好事?”“工人没空看,天天要加班!”其实他们是怕我们唱《团结一致讨工钱》这些歌。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都了解,会说:“我们在电视上见过你们。”
记:出了名,对你的工作应该有很大影响吧?
孙:对于我自己来说,影响并不大,但是,大家对打工者整个群体有了一种认可。我只不过是唱了几首歌,讲了大家的故事。
记:我记得之前有报道说你的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现在还是这样吗?
孙:我现在工资每个月还是1000多元钱,因为我们是非盈利的,所以我们的工资也非常不稳定,比如我们今年做一个项目,会有些收入,项目结束了,月收入估计还不到1000块钱。我现在还住在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地方,连五环都不到。
“老板呀,你可不能欺压工人。没有工人你哪里去挣钱?”——《小翠》
永远是打工者中的一份子
记: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打工者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您是否也感觉到了。
孙:感觉到了。无论是我个人,还是这个群体都有变化。最开始大家关注的都是最基本的经济问题,比如“讨工资”。到2004年、2005年的时候,文化部,还有新华社等单位开始组织调研打工者群体的精神生活,还有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和业余的文艺团体组织到全国各地为打工者群体进行慰问演出,形成了一个关注打工群体的精神生活的氛围。从权益问题,到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这个是一个逐步上升的发展进程。
记:那你个人的变化呢?
孙:刚出来打工的时候,也有个人的梦想,但是总觉得没有归属感,很孤单,总觉得是在外面漂泊,找不到方向,很闷。现在最起码感觉不孤单了。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心里就感到越来越踏实。而我自己也在通过现在的这个方式在为我们这个群体做一些事情,生活也很充实。
记:你会一直从事这样为打工者服务的工作吗?
孙:生活环境、工作内容、行业啊这些外在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看来会不一样了,但是我的内心,从情感上,从命运上,我依然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我现在不能许诺将来我一定怎么样,但是我内心是希望能够将现在这个事业长期从事下去。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我的个人的命运和我们这个群体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