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废品传统降低“含金量”
几乎每天清晨,我们都会听到穿街走巷的小贩的吆喝声:“废品回收喽!收废报纸喽!”废品回收的传统,使得许多家庭的垃圾袋里,剩下的大多是餐厨垃圾,对环卫部门来说,垃圾的“含金量”已大大降低。
拾荒大军二次“淘宝”
此外,城市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拾荒人员会再次翻捡垃圾,从中挑出有利用价值的东西。
这些民间自发的拾荒者,均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检验和约束,一来只回收眼前被认为值钱的东西,对其他具有资源价值和容易造成污染的东西则不加理会,二来乱翻乱掏的行为反而影响卫生。更重要的是,像他们这样的方式无法形成垃圾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缺少分拣中心仍然混合清运
即使经过了前两道工序,扔出来的垃圾中仍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但是,环卫工人把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中的垃圾袋,一起放到收集车上,之后运到中转站里全部压缩,再装上大车子,运往天子岭填埋。这其中,没有分类清运,没有二次分拣。
王建国对此有点无奈:“分类收集清运,等于一个小区需要两辆垃圾收集车、两个环卫工人。最早我们也让湖滨环卫所搞过试点,结果不可回收的车子经常装满,可回收的车子很多天也装不满。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市民没有分类习惯,一个垃圾袋里既有可回收垃圾,又有不可回收垃圾,你让我们怎么办?”
上城区一天的垃圾量有450吨,“垃圾太多了,如果要二次分拣,需要有一个很大的场地,还要有分拣的设备。这些我们都没有。”
处理终端缺乏分类 标准模糊
让垃圾不得不“由分转混”的更主要原因,是处理终端的缺乏。眼下,除了医疗垃圾有专门的处理机构外,限于成本、设备等因素,杭州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仍是填埋,部分垃圾用于焚烧。即使分类了,许多垃圾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回收利用,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王建国说:“最典型的就是废旧电池、旧灯管这些有毒有害垃圾。我们曾专门弄了一个仓库,堆放它们。堆了一年多,也没人来处理。”上城区还曾引进过一台专吃餐厨垃圾的机器,最后也无功而折。
采访中,许多市民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垃圾分类的标准是怎样的?好几位环卫工人说,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连他们自己都弄不清楚。
有关环保人士认为,垃圾分类标准模糊会产生连锁反应,使得无法更准确地分拣垃圾,不能形成单一的产业链,从而增加了垃圾处理的成本,最终致使垃圾处理终端不能从垃圾分类中获得经济收益。缺少经济收益,垃圾处理终端难以产业化地维持运行。
垃圾分类:我们应该坚持
一位环保专家说,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从卫生角度看是100分,而从环保角度看是不及格,因为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把垃圾混扔在一起,这些垃圾只好被送去填埋和焚烧,其结果,便是占地、污染、耗竭地球资源等。
但垃圾分类的现状让很多环保人士既无奈又遗憾。我曾数次去过天子岭填埋场,数量庞大的垃圾每天在那里掩埋,我们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还很远。
正因为这种现状,采访中,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市民认为,既然目前存在困难,分类了也无法处置,不如就此停顿,等到条件成熟时再来推行。但是如果现在重蹈垃圾混装,那么若干年后,等有了资金、有了设备,杭州的垃圾已不知该堆放到何处。到那时,目前培养起来的分类意识或许已荡然无存,人们需要从头学习。
眼下,我们应该做的是坚持,在尝试中逐步完善分类标准和系统,在建设处理终端中培养全民的分类意识。所以,即便是最粗浅的回收废报纸、可乐瓶,只要能减少垃圾的产生,我们也不妨去做。
垃圾分类仅有民间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相关产业的形成,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相关法规的建立。如美国政府规定,政府用纸的60%必须是再生纸,这很快扶植了美国的再生纸行业。在纽约,有专门的环保警察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如果谁家不在指定的地方分类放置垃圾,一次罚25美元,第二次50美元,第三次便是100美元。目前,在杭州,在中国,相关法规几乎是空白。
所幸的是,记者听说了一个新动向,杭州目前正在着手餐厨垃圾的调研,把餐厨垃圾转化为饲料,或许这将是杭州垃圾分类的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