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民工渴望成为技能型人才
大学教授对100名在浙民工进行了一次心理调研
浙江在线06月14日讯
来浙江打工的“80后”民工,10个中就有8个对自己工作不满意。
研究民工就业心理的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甄月桥评价:“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民工的想法,跟老一代民工完全是两回事。”
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她跟助手一起,对1000名杭州、嘉兴、宁波、温州的民工进行了就业心理调研。
这次调查也是我省首次从心理角度了解“80后”民工。这个有趣的课题引起了省规划部门的兴趣,调查被列入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招标立项重点课题。
一个月换了17家单位
今年5月,来自江西的24岁中专生小余换了17家单位。发小广告、做保健品营销员、超市营业员……“17种角色,没有一种让我觉得有意思的,都是临工,没有长久发展。”小余说。
小余跟大部分“80后”民工一样,盼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在办公室里享受空调,上班下班。
因为总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大部分“80后”民工都有频繁跳槽的经历。调查显示:杭州有82.3%的“80后”民工换过两个及以上单位。
“80后”民工不满意地方太多
下沙企业用的工人大部分是“80后”新民工。虽然在工资、就业环境、生活质量方面,条件要比老一代民工优越得多,但满意度却不如老一代。
在老一代民工中有31.4%的人对目前的工作时间表示满意,而新生代中只有20.6%的人表示满意;在工作条件上,老一代有35.2%的人表示满意,而新生代只有22.8%的人表示满意。
对雇主及同事,新生代民工的不满意率分别达12.5%和6.3%,比老一代民工分别高出3.9%和3.8%。
“80后”民工更追求城市生活
“80后”民工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并不多,他们大多是“向往城市生活”,而来城市闯荡的。他们不再当自己是挣钱工具,开始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试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80后’民工对生活的期望更高,而感到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导致心理落差、失衡更大。”甄月桥分析原因:老一代民工以家乡为参照物,他们能够在比农村条件好的城市生存,赚更多的钱就达到心理满足。‘80后’民工却以城市为参照物,期望值更高,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仍处于弱势,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和经验,缺少“人脉”,较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如果发现所在企业不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80后”民工不会像父辈那样忍受,而会断然离开。“‘80后’民工对城市认同与评价间的矛盾心态,导致自身择业举棋不定,在被调查的‘80后’民工中有46.8%的人不确定未来的去留。”甄月桥说:“他们是新的迷茫一代。”
“‘80后’民工更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如果他们把自己培养成知识技能型的人,将成为城市就业的新宠。”甄月桥说:“可能会比有些缺乏动手能力的大学生更吃香。
记者了解到,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已考虑用“掺沙子”的办法,把大学生跟把大学生民工相处在一起。“这样,大学生能懂得更多现实,而把大学生民工能学到更多理论知识。”甄月桥说。